召公谏厉王弭谤
公元前685年,周朝的厉王登基之后,一位叫做召公的贤臣曾劝谏他放弃奢靡之举,但厉王没有听从。后来,召公又在一次机会中再次谏言,这一次是为了阻止厉王恶语伤人。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召公是如何谏言厉王的。
召公的第一次谏言
厉王登基之后,他开始过着荒淫无度的生活,喜欢铺张浪费,大肆修建宫殿,百姓受苦日益加深。面对这种情况,召公表示他希望厉王能够顾及百姓的疾苦,减少奢侈的开支,让百姓有更好的生活环境。可惜,厉王并没有听从召公的劝告,而是更加放纵自己,甚至开始在宫廷中招收美女,过起了酒池肉林的生活。
召公的第二次谏言
在上一次谏言之后,召公并没有放弃,而是在另一个机会再次劝谏厉王。这次,召公是为了阻止厉王无休止地恶语伤人,毁坏王室形象。召公对厉王说,一个君王要有威仪,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否则就会失去百姓的尊重。可是,厉王并没有听从召公的建议,而是仍然继续行使自己的权力,甚至开始想方设法抹杀召公的良言。
召公的劝谏对于厉王的意义
王朝的兴衰经常取决于君王的品德和治国能力。对于厉王而言,他的奢靡之举和恶语伤人,不仅仅贻害于自己,更对于整个王朝产生了不良影响。尽管召公的谏言未能改变厉王的行为,但它却余音绕梁,为后世留下了一段至理名言:“君子以气节为本,以言语为辅;小人以言语为本,以气节为辅。”
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一个正直的君子和民众的敬仰、支持,难以根据一时一刻的个人偏好而轻易抛弃或放弃。召公的劝谏告诉我们,当我们意识到哪些事情有害于自己或他人,我们就应该勇敢地说出来,而不是坐视不管或者以个人意志为后盾。在厉王之时,召公的菲薄之言未能打破厉王的好胜,但无数后人久借以学习、警醒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