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医科大学
河北医科大学成立于1947年,是河北省人民政府创办的一所全日制本科高等医学院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河北省共建高校、首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和硕士学位授权单位,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批全国文明校园。
学校占地面积2473亩,校舍建筑面积170.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8.7亿元,各类教学、科研、课外训练室近3600个,图书馆纸质藏书178万册,电子图书12万册。
学校现有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16629人,教职工3274人。学校有29个学院,开设8个本科教学类别,覆盖医学、药学、麻醉学等11个学科门类,有122个本科专业和2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学科建设
河北医科大学是河北省首批重点学科建设单位,现有7个省级重点学科,其中,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药学、生物学四个学科为河北省高水平特色学科,3个临床医学一级学科为教育部特色学科。
学校注重学科交叉和交融,形成了一批有特色、有优势的重点学科群,如疟疾、神经内科、生殖生物学等。
师资队伍
学校拥有高层次人才239人次,其中,教授262人,副教授535人,共有博士生导师200名,硕士生导师536名。拥有4名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和9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人入选全国优秀教师。
学校不断加强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设立了国际学术合作部,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术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截至2019年底,学校已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107人,形成了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和较强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
教学质量
学校注重教育教学质量的落实和提高,2012年开始实行“高端+基础”模式,即高端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基础的学术思路相结合。学校的教学成果获得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210余项次。
学校强调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开设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等多个系列课程,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
科学研究
学校注重科学研究,在生物医药、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和卫生系统管理等领域开展了一批有应用前景的科研项目。学校拥有多年来以来积累的优秀科研成果,如研制的“斑马鱼”疟疾模型、阿尔茨海默病家族发现的基因等。
学校还加强与国内外高水平医学院校、科研机构的深度交流和合作,积极推进联合培养、联合科研、联合发表论文等合作项目,形成了一批有广泛学术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校园文化
学校倡导“以人为本,厚德博学”的校训,塑造了优良的校风,形成了校园文化。学校鼓励学生多方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领域,在学生中形成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社会影响力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学校还注重弘扬医德医风,积极开展医疗卫生服务和公益事业,多次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卫生系统和谐文明院校”、“河北省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人才培养
学校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多元化”、“个性化”、“国际化”的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和特长。学校开展了“三百计划”、“优秀本科生自主选题研究”等多个培养计划,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学校注重国际化人才培养,与多家境外大学合作开展了“2+2”、“3+1”等境外联合培养项目,鼓励学生参加国际化学术会议、交流讲座等活动,加强自身国际化水平建设。
发展规划
学校将继续秉承“厚德博学、勤奋创新”的校训,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科研创新,打造更多优秀的人才和优秀的科研成果。学校积极推进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和层次,进一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
同时,学校着力推动国际化水平建设,加快“双一流”建设,提升学校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学校还在方向规划、制度建设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规划和措施,努力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服务国家卫生事业”的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