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二届欧盟—印太国家部长级论坛在瑞典召开,来自欧盟和印太的约60位各国外长应邀参加,却唯独没有邀请中国,这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如此荒谬之举,欧盟到底希望借此释放何种信号,而中方又将如何回应?
印太地区的战略地位
据悉,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和瑞典外长共同主持了此次论坛,博雷利称,会议旨在加强欧盟参与印太地区发展,让更多具体项目成功落地。
无论是经济、绿色发展还是贸易安全,欧盟与印太都存在着极深的牵连关系。
此次,欧盟更是借此次论坛,促进达成20个“全球门户”项目在印太的具体落地,从水电到太阳能、从交通基础设施到港口、机场建设,涉及能源、交通等多个领域。
虽然欧盟与印太相隔甚远,但欧盟认为,印太地区正在成为世界经济中心,也日趋成为大国博弈的主战场,欧盟要通过与印太地区国家的合作,参与到这一发展和竞争当中。
近年来,随着印太地区多边合作的快速展开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其所展现的战略价值和经济潜力逐渐浮现,欧盟组织这一论坛,正是基于对印太地区发展的高度重视。
利用论坛的召开,进一步了解印太的经济形势,增进与印太国家的交流,从而扩大欧盟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从会议议题来看,欧盟此次动作着重于经济贸易和科技、地区安全和环境。
欧盟参与印太发展,是其全球战略视野布局的体现,而这一信号更意味着,未来全球经济中心的进一步东移。
长久以来全球经济的重心多凝聚于欧美地区,但随着亚洲,尤其是东亚和南亚的高速发展,全球经济逐渐向东方转移,已经成为毋庸置疑的现实。
欧盟宣称要塑造一个更包容、更平衡、更公正的框架,但如此重要的欧盟印太部长级会议,却没有邀请对于印太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的中国,这是否意味着欧盟在构建未来世界经济秩序时,已经打算摒弃中国?
欧盟是否包藏祸心仍需要进一步证实,但欧盟这一举动,势必让此次论坛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大打折扣。
聚焦欧盟此举的意图,我们需要着眼于全球局势。
欧盟的选择
此次论坛,对于亚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中俄都没有收到邀请,如果将这一现象简单理解为欧盟对中俄的排斥,未免失于宏观。
诚然,欧盟此前与中俄在一些问题上确实存在分歧和竞争,但在这些分歧、争议之上,欧盟仍然与中方有着广泛领域的合作。
邀请名单的确定固然是主办方的自由选择,但同时也需要受制于三个因素:合作前景、地区利益和外交关系。
欧盟觉得在这一地区的经贸上过分依赖中国,因此要转移重点,将合作更多向其他国家延伸,
而这也不意味着欧盟就此与中国分席而坐,只是在寻求一个更为平衡的定位。
如果说,欧盟的决定部分基于其在印太发展的考虑,那么更多的,就是基于其外交政策的考量。
我国一向坚持的是多边、平等合作,从来没有利用自己的大国影响力,搞经济制裁、压制发展那一套,喜欢利用影响力做小动作的国家是谁,不言自明。
在国际关系中,联盟与对立总是亘古不变的话题,长久以来,美国将中国视为其称霸世界的最大阻力。
此次论坛表明,欧盟无疑站在了美国一方。
美国一直强调要与中国竞争,在其恶意推动之下,这场名义上的竞争,已经变成了美国单方面恶意的“对抗”与“打压”,欧盟处在与美国的亲密关系之中,自然不得不面对来自于美国的压力。
美国一直希望,欧盟加入其打压中国的阵营之中,但是中方历来坚持合作共赢,与欧盟已经建立了互惠互利的广泛合作关系,这种紧密的经济联系致使欧盟在中方态度上,着实两面为难。
欧盟时不时要做出点对中国不友好的举动,却又在事后紧急找补。
此次的论坛会议也是如此,欧盟故意排除中国,一方面是要减少在印太地区对中国的依赖,另一方面,是碍于美国施压,要在明面上释放一点“偏美”的信号。
联系到不断升级的俄乌冲突,美、欧不断拱火,企图将这一地区变身第二个伊拉克,而中方则一直秉持尊重、劝和态度,这一立场与美、欧拱火的动作大相径庭。
面对国际上尽快化解俄乌敌对的各方呼吁,美国始终置之不理,并在背后提供支持,企图将冲突扩大。
这也是欧盟此次论坛唯独漏掉中俄的原因之一,企图制造“孤立”局面,迫使中方改变立场。
中方表态
外交部秦刚表示,中欧关系如想稳定发展,双方都应该互相包容,在理解与尊重的基础上洽谈合作,不干涉和打扰各自的发展道路,打造互利共赢的局面。
中方呼吁,欧盟应减少外界干扰因素的影响,从自身利益需求出发,调整对中方的态度。
欧盟却多次强调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美国大肆拉拢盟友,对中方围追堵截,中欧关系的确受到了不小的影响,在中美关系中如何保持平衡,是欧盟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搞阵营对抗,与中国“脱钩断链”,不应当是欧盟在当今全球大发展时期所做的选择,在全区性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欧盟要与中方携手消除危机,发扬真正的国际多边主义。
中欧关系的发展,一直以来横亘着“意识形态”这一偏见,秦刚表示,要坚持进步的历史观,尊重中方的发展意愿,共同维护国际秩序,携手应对挑战。
美国企图在全球范围内重塑冷战格局,拉阵营,搞帮派,“对抗和孤立”不仅损耗中国利益,更波及广大欧洲国家,欧盟若被美国牵着鼻子,一意孤行走这一政策,则是在严重破坏全球化进程和多边主义发展,同时也是对国际公平正义的挑衅。
欧盟在这一形势下,要分得清是非,为国际发展注入正能量。
中方对欧盟的一贯态度是,加强多变合作,在平等、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开展交流与合作。
摇摆不定,一方面依靠中国发展,一方面宣称要减少对中国的依赖,欧盟若是继续如此揣着明白装糊涂,对我国的立场和态度进行试探和挑衅,那么最终会自食恶果,限制的是欧盟自己的发展。
从欧盟对中方矛盾的做法中不难看出,一方面,欧盟渴求与中国互惠合作,共同发展,同时,也无法完全摒除和中方在一些问题上的分歧,诸如意识形态等领域,因此合作的同时也带着偏见。
一面与中国进行经济合作,另一面却又在政治、国际关系、中国内政等问题上,小动作和错误言论不断,这种“知行不合一”的做法,恐怕得益于“外部影响因素”,即美国的主导。
未来的国际秩序
即便此次欧盟印太论坛有意将中俄“孤立”,但这一举措对未来的国际局势并不会产生重要影响,就在不久前,博雷利还曾表示,欧盟不应限制中国的崛起。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的论坛会议,欧盟27国外长中,只有14位出席,这或许说明,欧盟内部,在印太、对中国的态度存在着较大的分歧。
欧盟想借此对中国释放信号,表明其试图打造一个应对中国发展的联盟,而最终证明,这终将成为一场闹剧。
不少亚洲与会外长均表示,他们欢迎欧盟,并希冀其在亚太发展中提供稳定的支持力量,但同时,他们也坚定表态,表明不希望在不希望在中国与西方的紧张关系中进行站队。
面对欧盟蓄意挑起的俄乌话题,不少与会人员呼吁,应尽快恢复和平,俄乌敌对结束才是当务之急。
拉拢的行为被巧妙化解,挑事的目的也没有达到,不少人称欧盟此次着实碰到了“软钉子”。
即便欧盟大谈合作、安全、绿色发展,即便是项目落地,但在没有中国参与的前提下,谈印太发展,这本身便是一场笑话。
因此,我们与其将这场论坛看做中国没有受邀,不如说中国拒绝参加一场欧盟态度不明的会议。
道不同不相与谋,中国从来坚持在全世界打造稳固的平等的多边合作体系,致力于共同发展,互相尊重、互利共赢。
但如果只想从中国获益,背后却干着损耗中方国际形象、限制中方发展的龌龊勾当,那么中国也将秉持自立、自强、自信的一贯立场,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
我们不禁要对欧盟说,既放不开和中国合作的好处,又不想中国得好处,这世界没有这样的道理,中方也绝不会允许此种事情发生。
结语
从外交部的态度来看,我国仍在尽力争取与欧盟的合作,警示欧盟摆正其态度和立场,毕竟合作共赢才能发展。但若欧盟执意要跟随美国的脚步做跳梁小丑,也得做好承受中方怒火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