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的诞生到现在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百年来,各国的“明争暗斗”中,都在暗搓搓的改进航母的各项性能,以达到最强的军事实力。
但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经过技术人员的不断研发,航母的各个方面都有相应改进,但航母的航速却始终保持在30节左右。为何始终不给航母提速?30节的航速换算成汽车速度又是多快?
航空母舰发展史
在航母尚未诞生之前,海战就已经成为了战争史上的一个重要形式。
那时,各国在海战中大量使用的仅有大舰巨炮,虽然大舰巨炮在战斗中威力也很强,但大舰巨炮仅能在短距离交战中使用,在距离上有较大的限制。
因此,来自美国的尤金伊利才想到用能够飞机和军舰相结合,但实现飞机与军舰第一次真正结合的却是英国,这是怎么回事?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正在遭受德国飞艇的轰炸威胁。于是,进行飞机和军舰的试验就迫在眉睫。经过多次的实验,最终在1918年,一艘远洋客船被改造成功,结合全甲板的设计,诞生了历史上第一艘航空母舰。
自那以后,各国都兴起了改造航母、新建航母的浪潮。
日本是当时对航母试验最广泛的国家,并且在二战期间大量运用。之后是美国等国家。
一直在变,速度未变
而我国航母的兴起,是在20世纪70年代越战时期,那时我国集中全国的船舶力量,建造了第一款导弹驱逐舰,但那时的驱逐舰各方面都还不成熟。
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迎来了加速发展航母的契机。2012年,我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正式交付海军,我国“梦想之舰”正式起航。辽宁舰全长300多米,宽70多米,满载排水量6万余吨。
自那时起,我国的航空母舰在设计、技术上都一直在不断探索和进步,2019年,建造出了自己设计,自己建造的国产航母“山东舰”,航母的排水量也达到了8万吨,其它各项设计和技术都在不断增强。
不仅仅是我们中国,其它国家在航母的建造上也是一直在不断钻研、改进。
不过,在航母各项性能都不断优化的情况下,航速却几乎没有太大变化, 这是为什么?
从航母诞生之初现在,基本航速就定在了30节。
30节换算成陆地工具是多快?
这里的节,是船舶独特的计量速度。
16世纪时,那时还没有专用的计量单位来记载船舶的航行速度。于是,水手们想出了将一根长绳打上很多节,再丢入水中,并记录在一定时间内长绳有多少节能被带入水里。自那以后,“节”就成为了记录船舶速度的计量单位。
直到现在,航母也是使用“节”来计算航行速度。
那么,30节是的速度到底是多快?光这样说可能大多数人都理解不了,但是如果把它换成我们平常经常乘坐的交通工具,那就通俗易懂了。
首先,把“节”换算成“海里”。
海里是每一经度所对应到海平面的弧长,所以一海里在赤道和南北极的长度也是不同的,每小时一海里为一节。
赤道周长约40000公里,1节航速约等于每小时赤道1分的长度即:一海里等于1.852公里。
那么航母航速为30节,换算成陆地交通工具常用来计量距离的计量单位(公里)就是30*1.852/小时=55.56公里/小时,也就是说航母的航速30节如果换算成汽车的行驶速度就是每小时55.56公里。
可能会有人说,那这看起来也不快呀?
按照汽车行驶速度来说这确实不快。
但在这里节是速度,海里是长度(距离),并且航母的航行速度和汽车行驶速度这两种计算方式是不完全一样的。再有,航母是海上作战,并需要多方面协调,并不是一味地只看速度,保持30节的航速是有一定意义的。
为何不给航母提速?
先来看看航母的构成部分。
从外形上看,航母就像一艘巨大的船,但实际上,它更像一个大型的机场。
不仅有用来指挥航母的舰岛,还有甲板组成的飞机专用跑道,甲板下面是停放战机的超大机库。
为了装下更多的战机,航母的身形都非常庞大。例如,我国自主研发建造的“山东舰”,面积有三个足球场那么大,二十多层楼高,三百多米的总长,总共有三千多个船舱。
而航母的每次“出行”,可不仅仅只有孤零零的航母这么简单。就像是一位妈妈带着她的儿子们,“舰载机”“潜艇”“驱逐舰”“护卫舰”“补给舰”都是妈妈的守护神,“妈妈”也为它们提供能量。
例如:舰载机,装有雷达检测系统,专门负责探测前方情况。雷达探测范围很远,前方任何的风吹草动都能一清二楚。
一旦发现前方有任何危险,藏在水中的潜艇就能迅速发动反击,确保“妈妈”的安全。
当要进入真正的打斗,驱逐舰则是主要的战斗角色,反舰、反潜、防空,驱逐舰上具备与敌方交战所需的武器,一旦交起手来,驱逐舰则是对敌方发动攻击的主要战舰。
除驱逐舰外,护卫舰是航母的另一大帮手,驱逐舰在前,护卫舰在后,两者相互配合,不仅能防空、防导弹袭击,还能将敌方的“漏网之鱼”一举拿下。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后勤角色—补给舰。
当“队友”们作战时,补给舰作为坚实的后盾,为战机、舰船等供应燃油、弹药、食品和其它物品补给。
因此,每次航母的“出航”都必须与这些“队友”紧密联系,航母的航速也需考虑到整个舰队的整体航速。
通常情况下,水面舰艇的航速会比水下潜艇的速度快,而之所以不给航母这样的大型舰艇提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从经济上考虑,在同样的行驶里程下,30节的航速比40节要节省60%左右的燃料。30节的航速既能够满足航母的作战需求,又能够在航行过程中节约能源,是最合适的经济航速。
第二、从行驶上考虑,船在航行时,不像陆地交通工具那样顺畅,海水和空气都会成为阻力。
又因为水的密度比空气大,因此一般情况下,船在航行时,海水阻力大于空气阻力。
海水阻力中最主要的还是兴波阻力,也就是船在航行时,船与海水摩擦,产生的波浪对船的阻力。
当船只航行得越快,波浪越强,产生的阻力也就越强,甚至当大型船只速度超过30节时,兴波阻力会明显增强,并且占总阻力的一半。因此,如果要给航母提速,势必在行驶途中要耗费更多的燃料和能源。
第三、从用途上考虑。前面说过,航母其实是一处大型移动“机场”,主要作用是与战舰相互配合,为舰载战机提供跑道。
舰载机在航母上起飞比不了在陆地长跑道上起飞,航母跑道短,即使有弹射装置,舰载机无法达到最佳起飞速度和距离,也就无法实现满载荷起飞,这样是影响作战效率的。所以航母在战斗状态时都是迎风30节以上的速度航行、这样可以让舰载机在短距离起飞情况下或者较大的升力。
同时,也能确保航母战斗群的其它战舰间的相互配合。
也就是说,航母的航速并不是只能到30节,只是对航母来说,30节的航速是最合理也最经济的。
中国航母持续发力
到现在,我国已有两艘航母,第一艘国产航母已经进行服役。其它国产航母也在不断的建造中。据预测,中国未来将会拥有6-8艘航母。
按照目前的情况看来,中国的航母是以姊妹舰的形式建造,相当于同一种型号航母的同时建造两艘。
第二代国产航母“福建舰”比第一代提升了很多,采用了国产电磁弹射技术,不管是甲板,还是舰载武器、雷达和其它装备都有很大的进步。
紧接着,福建舰的姊妹舰也将要浮出水面,它将会在“福建舰”的基础上再进行进一步的技术改进。
在未来,中国可能还会研发出更加高级的核动力航母。
核动力航母拥有强大的和动力装置,更换一次核燃料可连续续航10年,可以高速的行驶到世界上任何一处海域。
核航母组成的战斗群可以远离本土海域,完全不依赖本土机场,进行海上战斗和海空正面交战。无论是在燃料和综合作战方面,都比常规航母强。
目前为止,全世界的核动力航母只有美国有11艘,法国有一艘。
中国的航母虽然起步晚,但进步快!近十几年,国家的发展中,航母在军事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拥有航母意味着在世界范围内国家地位得到增强,提高海军的作战能力,不仅可以保护中国的海洋和领土不容侵犯,并且能远赴太平洋,远离本土海域开展一系列的军事行动。
面对一些国家的“挑衅”,我们可以自信的说出“我们不惹事,也不怕事”!
期待未来看到更多中国航母的现世!
参考资料:
1 知网: 北京科技报《“海上霸主”航母百年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