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百科 > 百科

唐人街探案1 唐人街探案1高清版本

作者:陈阳一
2023-08-11 14:36
百科

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唐人街探案1》中使用金刚等大量雕塑替代寺庙完成宗教的象征意义,金刚手中的降魔杵却被当作凶器,降魔杵本身具有的降妖伏魔、惩罚恶人的指向,而凶手最终也被找到并伏法。

抽象的概念

以及《唐人街探案2》中引入凶案的第一个空间场景就是唐人街的灶王庙,在灶王庙的空间中凶手将被害者拖入到香案之前,并活体解剖取走,影片中人物联系到灶王庙这一特殊地理空间。

直言这是凶手的一种“惩罚”,也体认了寺庙空间中宗教意识对于善恶、因果报应的象征。《唐人街探案2》在灶王庙中设置了中国风水符号镇灵符,从而牵扯出后续重要的内容:风水—五行—道教。

与《唐人街探案》系列同一导演监制的电影《误杀》中,多次使用佛寺作为空间表征,完成对于性善性恶、行善犯罪、赎罪原谅的叙事,在影片的开头、高潮和结尾以强烈的形式出现。电影使用大仰角拍摄佛塔。

而不同的佛寺空间贯穿着电影始末,电影开头男主日常特意去佛寺向僧人布施,僧人掌心朝向参拜的男主头顶。

同样的情节和空间导演在剧情高潮处再次使用,男主李维杰在无意杀害了要侵犯自己女儿的坏人素察之后再次向僧人布施,但僧人谢绝了。

在两次布施的场景中,虽然都设定为傍晚,但第一次布施时整个画面是暖色调的明亮的,第二次的场景是灰暗的。

故事的最终篇章同样发生在佛寺里,被害人父母请求男主的原谅,恰恰是那座素察对平平犯下恶行的夏令营之行的佛寺,佛寺在故事的开头和结尾处的象征意义再明显不过,不言自明地象征着因果报应之意。

影片中的寺庙一般不会单独出现,或者说不会成为一个景色一样在影片一晃而过,如果导演选择了寺庙空间出现在影片中,那么必然在寺庙空间中完成某部分叙事。

寺庙在影视作品中越来越成为一个文化符号、一个空间意象。毋庸多言,寺庙表征着宗教文化、信仰。象征,指的是用具体的某物来指代抽象的概念,如思想、情感等。象征活动始终存在于人类社会,并不断发展和创新。

一个符号、动作、某个色彩等等都能成为象征,建筑物也不例外,寺庙便是一种象征建筑物,它的表征在电影中时而显著,时而模糊。

寺庙在人类社会之中,其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其建筑物本身的结构意义,寺庙成为一种承载着人类文明、信仰,兼具着物质意义和精神意义的特殊存在。

寺庙这一场景空间不断出现在不同的故事中,成为不同的意义载体和叙事元素,寺庙这一物质空间,既是电影画面中物质的、具象的,又是电影故事中情感的、精神的存在。

佛教文化在中国社会中广泛地长期存在,甚至连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著作《西游记》也深受佛教文化影响,佛教文化深植其中。

事实上,不仅是文学作品,佛教文化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的风俗、观念,诸如“善恶终有报”的佛教因果轮回观念。电影作品中也时常使用佛教的观念、符号等来传达某些导演的思想。

总之,寺庙所指向的宗教意识之于电影,就如同之于其他任何艺术作品。寺庙空间、佛像、佛塔、降魔杵、僧人等作为佛教等宗教的象征出现在电影中,偶尔还伴随着主角参拜、布施的行为,将观众带入到特定的宗教语境中,帮助建立起电影作品关于善恶的价值观。

精神空间

对于列斐伏尔所提出的“空间的表征”或言精神空间,一般是指艺术家们利用构想的、精神的空间来生产知识,最纯粹的精神空间是全然观念性的,要以思维的角度去理解和把握。

电影离不开精神空间的构建,甚至电影本身都能够看作是电影创作者们构想出来的精神空间。在电影中导演用不同的场景空间包括推理空间和隐喻空间完成整个故事的电影想象,《唐人街探案》系列片中,导演不仅使用真实的地理空间,也构建出思维逻辑的、隐喻的心理的精神空间。

推理空间

虚拟空间的构建是影像化叙事的优势,将抽象化的事物具象化是电影的独特魅力,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人的思维,作为抽象的概念,人脑中的思维思考在现实生活中不是一个具体的、可见的东西,但是影像可以创造性地将抽象的思维想法转化为可见的影像片段。

创作者在创作这类型的片段时有自己的风格,比如诺兰在《盗梦空间》中就将梦境转化为电影呈现出的虚拟空间。在《唐人街探案》系列电影中,导演利用侦探和推理类型,把其中的推理过程特别是侦探脑海中思考的过程具象化,成为电影中最具有视觉效果的片段。

纵观三部《唐人街探案》,都出现大量片段的虚拟精神空间,特别是秦风在进行推理时,对于秦风脑海中的思考进行虚拟再现,构建出一个并不真实存在的虚拟精神空间,使得观众在观看时能直观地了解秦风的精神活动。

作为侦探片,《唐人街探案》系列电影打造的是秦风作为贯穿电影故事的主要侦探,因此电影中秦风作出的案情推理是电影中重要的空间呈现内容。

对于导演来说,在三部电影中有所区别但是又能统一起来体现,其中较为明显的有两种:出场推理和高潮推理。

在《唐人街探案1》中推理过程包括了秦风登场亮相时的推理和对于黄金失窃案的推理,两者有所区别,导演将秦风的性格设置为内向结巴的侦探小说爱好者。

在这之前并没有相应的片段交代秦风的推理判断能力,直到第一次推理空间出现,秦风才在观众面前第一次展现出他的侦探角色,虽然他这位侦探还是业余的稚嫩的。

对于秦风第一次的推理空间,导演使用的是日常的生活场景片段,在唐仁的房间里两人的对峙,秦风拆穿唐仁此前的谎言。往往在陌生人物和侦探第一次见面时,就能体现出侦探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导演让秦风在忍受了唐仁多次的欺骗之后,一一地进行拆穿,在此过程中导演需要众多的细节才能佐证秦风的推理判断完全正确,一部分是观众站在上帝视角已知的内容,另一部分是观众也未知的内容。

对于观众已知的内容,比如唐仁迟到是因为打麻将,但是秦风在片中并不知道这一信息,他需要观察和推理才能获得。

因此,导演让秦风对于唐仁迟到是在打麻将这一事实进行推理:周身的气味、疲劳的面部、脏的手指甲,左手被烟熏黄,右裤腿被磨得发亮。综合这些特征,秦风推理出唐仁打麻将的真相。

参考文献:

  1. 吴厚信,钟惦棐编. 电影美学[M].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
  2. 热拉尔?热奈特著,王文融译. 叙事话语 新叙事话语[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