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简介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所绘的一幅长卷,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城内外的繁华景象。这幅长卷长达5.28米,高仅24.8厘米,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一部不朽杰作。
张择端是宋代中后期最杰出的画家之一,以画江山、山水而著名,精通人物、花鸟、走兽等方面。本作是他晚年的杰作之一,于北宋淳化元年(992年)创作,采用了工笔绘画技法,将城市生活如实刻画,展现出了东京城的盛世景象。
作品内容
作品分上、中、下三段,用生动的画面展现了北宋都城汴京繁华的市井生活。上卷描绘的是河南清明节时人们祭扫清明并举行种种活动的场景;中卷则着重刻画了百业纷繁的手工业和各行各业的市井人物;下卷则记录了城外和谐的田园生活画面。
整幅画中塑造的人物极具代表性,有脸上刻着胡须的举人、婀娜多姿的女郎、骑着驴子的商贩、推着车子的苍蝇拍卖者,还有手扶拐棍的瞎眼钱眼、挥动钺斧的差役,以及一些专业技术人员如医生、铁匠等。
艺术价值
“清明上河图”以精湛的绘画技法,形象地展现了北宋时期繁华的城市景象和生活面貌,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社会及艺术价值。它既是中国绘画艺术的杰出代表,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长卷画的长幅自然构图方式,包含了更多元素和细节,因此成为应对都市化日益加重,对“城市记忆”保存重要的途径之一。
这幅画还启示了人们思考当今的城市问题,使我们发现了历史上的城市可以与现代城市相比,其繁华生活和人文气息仍有过之而无不及,对我们进行了有益的生活方式指引。
保护与展览
现存的“清明上河图”仅为宋高宗时的摹本,已失去了不少原作的风貌。为了保护这一宝贵文物,清代乾隆皇帝命令画家颜真卿、石涛以及珂罗版画匠等人进行了复制,制成“乾隆清明上河图版”。这一版画在20世纪初的天津海陆通行酒庄火灾事故中被毁,现存绝版。
现代科技与文化保护使“清明上河图”得以得到充分保护和研究,在各大小博物馆与展览上展览不断,使更多人了解并感受到品味到一幅经典之作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