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讲故事”宣讲团组建于2015年,是松江区的一张红色名片。(采访方供图)
快乐奉献尽所能,服务社会颂党恩。在松江有这样一个团体,成员的平均年龄为72岁,却已完成570余场红色故事宣讲,听众超过了7万人次——这就是组建于2015年的“老兵讲故事”宣讲团。
现在,“老兵讲故事”宣讲团共有12位成员。宣讲团先后被评为2020年度松江区“最美退役军人”和2021年度“感动松江”先进典型。可以说,“老兵讲故事”已经成了松江区的一张红色名片——讲故事的形式生动活泼,更容易为听众所接受,让爱国主义教育走进了更多人的日常生活。老兵们高昂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更是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尊重,成为全社会的表率。
建团之初,所有成员都来自铁道兵部队。过去,铁道兵部队在松江招录了大量新兵,他们能战斗、肯吃苦,参与了13条铁路的建设,还有3名战友牺牲在了铁路建设的工地上。但在当时,社会上对这一已经远去的兵种的了解并不多,家住岳阳街道的老铁道兵朱渭民决定与战友王一杰、包俊杰、薛仁桂一起,用讲故事的形式让公众了解铁道兵群体,传承铁道兵精神。
宣讲团的筹建与运作并非一帆风顺,最先遇到的困难便是家人的不理解。为打开局面,朱渭民找来几位战友,在松江铁道兵撰写的回忆录里挑选素材,反复加工,整理出了几篇情节完整的感人故事,然后在景德路居委会和松江区环卫署两家单位试讲。几次试讲后,朱渭民便有了把握,就拿着试讲的视频和文稿四处寻找演讲机会。努力之下,局面渐渐好起来,不少社区和学校主动邀请他们演讲。
“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们将继续讲述铁道兵故事,让红色精神代代传承。”宣讲团成员们郑重承诺。
在保留“兵”味的基础上,宣讲团在形式、内容和宣讲过程上进行了创新,老兵们探索出了两种新的宣讲模式:一是让演讲与演唱有机结合,战友们在台上,穿军装、唱军歌、讲军事,突出军旅特色;二是设立后援团,组织若干战友穿着军装、戴纪念章坐在前排,讲到谁的事迹,谁就站起来与听众见面并做简单分享。
今年7月1日,老兵们受邀为松江区消防救援支队进行宣讲。全程70分钟内,老兵们身着军装、佩戴奖章,全程站立脱稿,讲述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艰难与不易,以及志愿军的英勇与热血,还与消防队员们一同演唱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歌曲。现场气氛振奋、情绪高昂,在互动中学习了抗美援朝的历史。
做好故事宣讲的同时,“老兵讲故事”宣讲团也帮助社区、学校、党支部培育宣讲团队,让红色故事开枝散叶。
宣讲团参与到高校“三全育人”的过程中,主动和松江大学城对接,在青年人中传播红色基因: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机械与汽车学院的学生们排练了松江三人行《听歌学党史,苦难续辉煌》,老青两代人同台讲党史,受到听众欢迎和好评;与华东政法大学和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生社会实践团队合作,面对面深入交流,回答大学生们的关切与困惑,宣讲老兵的亲身经历,让学生们备受激励。
除了青年,老兵们也走进小学校园,精心指导方塔小学和岳阳小学分别成立了“小红军宣讲团”与“红领巾宣讲团”,并为孩子们量身打造“松江三人行”红色故事。
“老兵讲故事”宣讲团为松江区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奉献老兵力量,点燃了青少年爱国拥军的热情和部队官兵拥政爱民的决心,让“荣军集结号”更上一层楼、再谱新篇章。
编辑: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