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民以食为天”,这些话语都无疑深刻地揭露出历代王朝对农业的重视。为什么这么多王朝,都很难逃过三百年而国灭这个魔咒?其背后最终的原因,就是和土地的流转、兼并密切相关。农业事关封建政权的存续,自然被列为立国之本。
封建王朝为何将农业定为立国之本在封建王朝,农民的地位是远远高于商人的,“士农工商”的社会地位排序也说明了问题。
“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封建王朝之所以把农业立为国本,采取各种措施保障和促进农业发展,其根本目的是,用国家政策来保护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这是封建政权的经济基础,国家的税收和士兵的来源,都深度依赖于农业。只有农业搞好了,封建政权才能稳固。所以,历来王朝往往采取重农抑商的措施。
封建王朝采取哪些措施来促进农业发展民之内事,莫苦于农……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所以在很早之前,封建统治者就认识到,农业生产是个很辛苦的事情。最辛苦而又赢利最少,因此需要在制度上予以保障。如此才能维护自己的税收和士兵来源,进而维护自己的封建统治。因此,封建统治者设计了许多有利于农业的制度保障。
政治地位。在古代,对于商人做出了许多限制。从穿着到仕途的方方面面,都有严格的规定,甚至要波及到他们的子孙。商人的户籍也往往和普通农民不同,称之为“市籍”,朝廷往往采取措施打击这些人,从而造成重农业而轻商人的共识。
官吏考核。古代考察官吏的政绩,最直接的就是每年辖境之内增加了多少人,开垦了多少荒田,多打了多少粮食。因为只有开垦的土地越多,生产的粮食越多,才能养得起更多的人,赋税和兵源才能源源不断。如此循环下去,封建政权自然可以达到所谓的盛世。
经济制度。汉初采取轻徭薄赋,十五税一甚至三十税一,无疑减轻了农民负担,也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隋唐时期,计口授田,实行租庸调制,赋税根据土地、人口多寡承担,无疑是合理的。到了清代,“摊丁入亩”、规定火耗等等措施,其出发点亦是减轻农民负担。
在宋朝的时候,实行的青苗法,就是在农民遇到生产困难的时候,以极低的利息借钱给农民,使得田地在生产季节不荒芜。等到有了收成,再归还官府欠款。有时官府还配以耕牛、种子,都是为了促进农业发展。
赈灾制度。在古时候,生产力比较低下。一般生产三年,能有一年的节余(三年能生产四年吃的粮食)。但是遇到灾荒年月,朝廷也往往给予免除田赋,甚至派人前去赈灾。这样固然有邀取人心之意,避免流民造反,但亦是对农民、农业的一种保护。
其他具体措施。比如改进农业生产工具,耕地用的犁和浇水用的水车,在历史上就得到多次改进。从其他地方引进优良种子,比如土豆、地瓜等高产作物的引进,宋朝时优良稻种“占城稻”的普及,都是为了促进农业发展。
此外,农业种植需要精密的历法,各朝各代对于历法也往往推陈出新,更加精密。兴修水利、大兴屯田更是几乎能见诸于历朝历代。为了把农民严格限制在土地上,官府还编订乡里制度,加强了对农民监管的同时,亦促进了农业的生产。
这些促进农业生产的措施,固然使我们的古代农业取得了光辉的成就,但也阻碍了社会的正常发展。后期随着土地兼并的越来越严重,封建政权无力阻止,到最后只能推倒重建,又开始新一轮的循环。这也是许多封建王朝,无法逃离只有三百年寿命的魔咒。
尤其是在近代,这种惯性使得我们忽视了海权而重陆权,资本主义的萌发也遭到打压,闭关锁国的政策得以长期实行,带给我们惨痛的教训。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明朝及以前,历代封建王朝对于农业所做出的种种努力,给了劳动人民以休养生息的机会,这份大功劳是不容抹杀的。
没有近义词。
释义建立国家或使国家存在下去。
立国,周代偃姓诸侯国(?-----公元前622),世系不明。立国为楚国所灭。
立国:建立国家。
本”的基本含义为草木的根,如本草;引申含义为事物的根源,与“末”相对,如本末。在日常使用中,“本”也常做名词,表示奏章,如本章。
柏拉图《理想国》中致力于寻求的就是正义,他认为,正义是他的理想国的立国之本,是达到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原则。
他想要建立的城邦国家的目标,不是为某个阶级的幸福,而是为了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这样建立起来的城邦必定是完善的,因而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这就是极力他宣扬“四主德”,即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
四项基本原则
我们的立国之本、我国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是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经验的科学概括,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是团结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政治基础,对于保证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发展前途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四项基本原则已经载入党章和宪法,成为我们党最重要的政治纪律,也成为每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遵循的最重要的行为准则。
扩展资料:改革开放以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决定的。“两个基本点”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一国经济的立国之本是发展实体经济及发展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实体经济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撑,我们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相融合发展先进制造业才能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