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消防总队(省级);各地、市、州、盟和直辖市城区设消防支队(地市级),支队下设消防大队(县级)、大队下设消防中队。
消防部队是公安现役部队的一个警种,而公安现役部队被列入武装警察序列,所以消防部队的名称同时有“公安消防部队”和“武警消防部队”两种,但是消防部队直接隶属于公安部而不是武警总部。
消防部队的最高机关是公安部七局、对外名称是“公安部消防局”。
部七局是正军级建制,局长和局政委都是正军职干部、警衔都是武警少将(消防局的级别和集团军相同,局长、局政委的职务和军长、军政委相同)。
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设一个总队,叫做“XX省/自治区/市公安消防总队”和“武警XX消防总队”、对内叫做“XX省公安厅/市公安局消防局”。
所有消防总队的建制都是正师级,但是广东省总队和四个直辖市总队的军政首长高配副军。也就是说绝大部分的消防总队的总队长、总队政委都是正师职警官、警衔都是武警大校,而广东总队和直辖市总队的总队长、总队政委是副军职警官、警衔是武警大校或武警少将,他们的职务比部队的级别高半级。
总队以下是支队,名称同样是“XX市公安消防支队”、“武警XX消防支队”、“XX市公安局消防分局”。
支队是正团建制,支队长和支队政委是正团职、警衔是上校或中校,部分支队长和支队政委高配副师、警衔是上校或大校。
支队以下是大队,正营级。大队长和教导员是正营职、警衔是少校或中校,部分大队高配副团、警衔是中校或少校、上校。
大队以下是中队,正连级。中队长和指导员是正连职、警衔是上尉或中尉。
日本的师团长就是日本陆军的师团这一作战单位的最高军事长官。师团长为将级军官,军衔是中将,其军衔在日本仅此于元帅和大将,可以说地位不低。在当时的日本陆军战斗序列中,师团长的地位高于旅团长、联队长、大队长、中队长和小队长,而仅只低于军司令官。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没啥可说的。根据以上所说我们就知道日本的师团长级别就是中将,也就是将级军官,想想看作为将军他的地位自然不会太低。当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师团长的级别都是中将,但是他们这之间的地位却不一样,因为在日本师团这一作战单位分有4个等级,分别是甲乙丙丁,这其中甲类师团在军中的地位最高,而丁类军团在军中的地位最低。所以作为这些不同等级的师团的师团长,他们军中的地位也就会不一样。
其中一等甲类师团是日军的永久性常备师团,在未发动侵华战争的时候,甲类师团几乎就是日本陆军所拥有的全部武装力量。在当时甲类师团共有17个师团,分为近卫师团、第一师团至第十一师团、第十二师团、第十四师团、第十六师团、第十九师团、第二十师团,这17个师团为日本陆军最精锐的军队,在当时全日本最先进的武器装备都优先装备到这些军队中。
甲类师团人数均超过2.7万人,每个师团都拥有1个野战重炮旅团、1个高射炮联队等,此外有些甲类师团还有着独立的战车联队,如第一师团拥有战车第2联队,可以说从这点可以看出甲类师团的强大。而且在甲类师团中地位最高的非近卫师团莫属,由于这个师团是护卫京都最重要的防卫力量,所以这个师团的师团长几乎都是皇族中人亦或天皇最信任的近臣所担任,也就是如此在当时虽然近卫师团的师团长都为中将衔,但地位显然不是其他的师团长能比。
不过不管如何作为当时日本仅有的17个师团的师团长,他们的地位肯定是最高的,而在当时陆军部、参谋本部等陆军机构的负责人几乎都是由甲种师团的师团长升迁而来的,所以可以想像他们的地位绝非是之后的乙丙丁师团师团长可比的。此外,甲种师团的罪行可谓是累累,在当时除了近卫师团没有直接参与到侵华的战争中,其他的16个甲种师团都曾被派到中国参加过侵略战争。
二等乙类师团是日本在开始侵华战争后极速扩充而来的军团。在当时日本因此前的常备师团已不能满足战争的需要,于是就将那些预备役的人员全部召回,然后组建全新的师团,包括第13师团、第15师团、第17师团、第18师团至第109师团,而这些用预备役组建的师团就被称为乙类师团。
显然作为侵华战争而紧急扩充的部队,乙类师团肯定是不能和甲类师团相比的,它的武器装备和战斗力显然都不占优势,况且它采用的武器大多都是库存的,且较为落后的,所以从中可以看出在地位上,乙类师团的师团长绝对是比不了甲类师团的师团长的。
此外,由于乙类师团内部在待遇上也有着些许的区别。比如序号在20以内的是“新设军团”,序号在30至40之后的是“治安师团”、序号在50以后的是“补充师团”。其中新设军团是乙类师团战斗力和武器装备最强大的。而据可靠记载在当时乙类师团有近70个加入了日本在中国的东北、华中、华东、华南等集团军,并参加作战,而剩下的20个则被调往了东南亚、太平洋等地与美军作战。
三等丙类师团是日军在1943年之后为了应对在中国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双线作战而增设的部队。在当时由于日军已经快要穷途末路了,再加上连年的两线作战让日本的兵源以逐渐枯竭,所以此时的丙类师团除了部分高级军官是从其他的一等和二等军团抽调而来的,其他的全部都是未经过训练的新兵。
日本将第110师团至300师团以内的师团都划分为丙类师团。由于在当时日本的资源已接近枯竭,再加上是漫无目的的扩充,所以这些丙类师团的装备可以说很差,能够确保每人一支枪已是万幸,重装备如火炮等几乎已全无。所以可想而知丙类师团的地位较之甲类和乙类肯定是低的,而作为丙类的师团长,他们的地位肯定也是要低于甲乙师团长的。
四等丁类师团是日本师团中战斗力最弱的师团,较之丙类师团都要弱上许多。当时的日本300以外的师团都被称为丁类师团,它就是当时日本为了确保在中国后方的占领区的安全而从混成旅团改编而来的,大约只有4900人,几乎没有重武器。
简单的说丁类师团它就是日本大后方的保安部队,所以战斗力很差,武器装备也就更不用说了。那么自然而然作为如此弱的师团的师团长,他们的地位肯定也是最低的啦。
总得来说日本陆军师团长的军衔都是一样的,但是要论地位的话,那肯定是甲类师团长最高,其次是乙类师团长,再就是丙类师团长,最次就是丁类师团长。当然不管怎么说师团长可以说是日军在前线最高的指挥官,他的地位在军中也是非常高的,毕竟在当时日本的各个方面军、陆军省、参谋本部等陆军机构的负责人几乎都是从师团长升上去的。
我们的三国官方作家 舍即是得 原创
《军师联盟2》下个月就要开播了,虽然很多对三国历史不感兴趣的朋友也对该剧充满了期待,但是对剧中很多拗口又生僻的官名一知半解,更别说分得清哪个官阶高哪个官阶低。当剧中人物不提名字而是直接称呼其官职的时候,一时间都不知道说的是谁。。。
在《军师联盟2》开播前,我们先来对剧中已经出现过的官职做下回顾吧~~
司空(曹操)
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寇、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水利、营建之事,金文皆作司工。春秋、战国时沿置。是周代掌管当时代表最先进科学技术水平的工部的手工业制造官员。汉朝本无此官,成帝时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但职掌与周代的司空不同。司空亦为中国姓氏之一。
椐《史记-本纪-夏本纪》中记载,尧崩,帝舜问四岳曰:“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皆曰:“伯禹为司空,可成美尧之功。”可见舜封禹为司空,让其治水。故西周之前就有司空。
掌水土事,郊祀掌扫除陈乐器,大丧掌将校复土。舜摄帝位,以禹为司空。契之子曰冥,亦为夏司空。殷汤以咎单为司空。周时司空为冬官,掌邦事。汉西京初不置。成帝绥和元年,更名御史大夫为大司空;哀帝建平二年,复为御史大夫;元寿二年,复为大司空;光武建武二十七年,去"大"字。献帝建安十三年,又罢司空,置御史大夫。御史大夫郗虑免,不复补。魏初,又置司空。
丞相(曹操)
中国古代皇帝的股肱,典领百官,辅佐皇帝治理国政,无所不统。丞相制度,起源于商战国。秦国自秦武王开始,设左丞相、右丞相,但有时也设相邦,魏冉、吕不韦等都曾居此职。秦统一以后只设左、右丞相。西汉初萧何为丞相,后迁为相国,何死,曹参继任。汉惠帝刘盈、吕后至汉文帝刘恒初年,设左、右丞相,以后只设一位丞相。汉初各王国拟制中央,也在其封国中各设丞相,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改称为相。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汉旧仪》曰:“哀帝元寿二年,以丞相为大司徒。”
掌丞天子,即辅弼皇帝;助理万机,即协助皇帝处理一切军政事务。西汉汉哀帝元寿二年,改丞相为大司徒。此后东汉延续了这一官制,不设丞相,以司徒、太尉、司空为三公。而这里之所以将丞相列为高于三公的存在,是因为身为汉末两大权臣的董卓和曹操都担任过此职。
《后汉书·百官志一》:“董卓自太尉进为相国,而司徒不省。”《资治通鉴》第五十九卷:“(一八九年)十一月,以董卓为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
《后汉书·百官志一》:“及建安末,曹公为丞相,郗虑为御史大夫,则罢三公官。”《资治通鉴第六十五卷》:“(二零八年)夏,六月,罢三公官,复置丞相、御史大夫。癸巳(初九),以曹操为丞相。操以冀州别驾从事崔琰为丞相西曹掾,司空东曹掾陈留毛玠为丞相东曹掾,元城令河内司马朗为主簿,弟懿为文学掾,冀州主簿卢毓为法曹议令史。”
二零八年六月,曹操废三公,置丞相和御史大夫,自己担任丞相一职。御史大夫位次于丞相,等同于司空,后文会有介绍。
二二零年正月,曹操去世,曹丕继任为丞相、魏王。二二零年十二月,曹丕称帝后,东汉正式亡国。丞相一职放在三国部分继续讲述。二一一年,曹操还曾任命曹丕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曹丕是东汉唯一一个副丞相。
军师祭酒(郭嘉)
军师祭酒的地位应当高于参丞相军事。《通典·魏官品》以军师祭酒为第五品,以参丞相军事为第七品。
《三国志》和《晋书》中因避司马师讳,称为军祭酒。祭酒如上文,久居官次者为祭酒,军师祭酒表明此人在军师一职上干了很长时间。
担任过曹操丞相府军师祭酒的人有董昭、薛洪、董蒙、王选、袁涣、王朗、任籓、杜袭、王粲、傅巽、张承、郭嘉、张京、李义、杜夔、董芬。这些人之中最出名的当然属郭嘉,其他像董昭、袁涣、王朗、杜袭、王粲等人也是曹操阵营中的重要谋士。
五官中郎将(曹丕)
东汉以后,中郎将的名号被各割据势力广泛加于武官,不再限于禁卫统领等职,成为了一个大致介于将军和校尉之间的阶层,其职位、品秩、权力差异很大,统兵将领亦多用此名,其上再加称号,如使匈奴中郎将、北中郎将等。东汉建安中,曹操魏王嗣子曹丕就领五官中郎将,为丞相的副职。三国时,各中郎将中比较著名的有建威中郎将周瑜、军师中郎将诸葛亮等。此后出现的东南西北等中郎将,其地位甚至一般被认为高于杂号将军。
一八九年左右,陈纪(陈群的父亲)担任五官中郎将。
二零一年左右,牛亶为五官中郎将。
二一一年正月,献帝(实际曹操)以曹丕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三国志·魏书二》:“建安十六年,(曹丕)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资治通鉴六十五卷》:“春,正月,以曹操世子丕为五官中郎将,置官属,为丞相副。”通鉴和三国志的记载并不相同,通鉴的意思更倾向于曹丕以五官中郎将的身份作为丞相的副手,而非真有副丞相一职。我更赞同通鉴的说法。首先,秦汉有左右丞相,而从未有过副丞相;其次,御史大夫更接近于副丞相一职,而当时御史大夫另有他人(郗虑)。因此,通鉴的说法更为可信。身为丞相之副的五官中郎将曹丕地位已大大超过了光禄勋,并且曹丕还设置了官署,所以曹丕的五官中郎将已经不同于汉制的五官中郎将。
文学掾(司马懿)
魏、晋之际,太守官属之制盖如此,他书或时见一二,不能如此之备也。”由此可推测文学掾在古代官职中所处地位。掾在古代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三公等高位者皆可辟召掾属,魏武帝曹操为丞相时就曾任司马懿为其文学掾。
《资治通鉴》中胡三省注:“文学掾,汉郡曹有之,操于公府创置也。”公府此前并无此职,只有郡中有此职,郡中的文学掾的主要职责是管理学校,教授弟子,也兼管郡内教化、礼仪之事。《晋书·帝纪第一》:“及魏武为丞相,又辟为文学掾,敕行者曰:‘若复盘桓,便收之。’帝惧而就职。于是,使与太子游处。”由此可见,曹操任命司马懿为文学掾的目的,多半是为了让司马懿教导世子曹丕。司马懿之后,还有王观担任过曹操丞相府的文学掾。
军司马(司马懿)
汉有军司马,为大将军属官。大将军营(即大将军直属部队)分五部,每部校尉一人,秩比二千石;军司马一人,秩比千石。不置校尉之部,单设军司马一人。其余将军领兵征伐时,所属也有司马等官领兵。
《后汉书·百官志一》:“长史、司马皆一人,千石。本注曰:司马主兵,如太尉。”司马应该有一定的兵权。《通典·魏官品》以司马为第六品,低于各种军师,高于参军。
典韦之子典满曾担任曹操丞相府的司马。曹丕称帝后(二二零年),以典满为都尉。《三国志·魏书十八》:“太祖思韦,拜满为司马,引自近。”
二一三年之后,司马懿曾担任过曹操丞相府的司马。《晋书·帝纪第一》:“魏国既建,迁太子中庶子。每与大谋,辄有奇策,为太子所信重,与陈群、吴质、朱乐号曰四友。迁为军司马。”
光禄大夫(荀彧)
光禄大夫,相当于战国时代置中大夫,汉武帝时始改为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掌顾问应对。隶于光禄勋。
凡是大夫、议郎都是皇帝的顾问官,平时没有什么具体职责,并且只听从皇帝的诏命行事。另外,诸侯王的嗣子(继承人)去世,光禄大夫代皇帝前往吊唁。《后汉书·百官志二》:“光禄大夫,比二千石。本注曰:无员。凡大夫、议郎皆掌顾问应对,无常事,唯诏令所使。凡诸国嗣之丧,则光禄大夫掌吊。”魏晋之后,光禄大夫多为养老官,只是个荣誉头衔,没有任何具体职务。
一八八年左右,朱儁曾担任过光禄大夫,不久后又转为屯骑校尉。
一九零年,太尉杨彪和司徒黄琬被董卓罢免不久后,又被董卓重新起用为光禄大夫。
一九零年左右,种拂为光禄大夫。同年六月,种拂被任命为司空。
一九零年左右,温毅为光禄大夫。《三国志·吴书一》:“(曹)寅惧,诈作案行使者光禄大夫温毅檄,移坚,说(王)睿罪过,令收行刑讫,以状上。”
一九一年左右,淳于嘉为光禄大夫。同年七月,淳于嘉接任种拂为司空。
一九二年左右,杨彪、周忠为光禄大夫。同年九月,杨彪被任命为司空。同年十二月,周忠被任命为太尉。
一九三年左右,皇甫嵩被免去太尉后不久,又被起用为光禄大夫。
一九五年左右,贾诩为光禄大夫。贾诩当时为李傕、郭汜等人下属。
段煨也曾任光禄大夫兼大鸿胪,具体时间不知。二零九年,段煨在光禄大夫、大鸿胪任上去世。
二一二年左右,荀彧为光禄大夫兼侍中。同年十月,荀彧饮毒药自杀。
主薄(杨修)
主簿是古代官名,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魏、晋以前主簿官职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隋、唐以后,主簿是部分官署与地方政府的事务官,重要性减少。
不要以为这只是文书工作,三国时期很多名将也都任过此职,例如:
陈琳:汉灵帝末年,任大将军何进主簿。
杨修:曹操称魏王时,任曹操主簿。
黄权:原为益州牧刘璋主簿。
吕布:早期因其勇武被并州刺史丁原任为主簿。
田仪:凉州刺史董卓主薄,为董卓亲信。
杨仪:最早任荆州刺史傅群主簿。
殷观:原荆州牧刘备主簿。
廖化:最初为关羽主簿。
司马懿:曾任曹操主簿。
凌敬:任窦建德主簿,曾在虎牢关之战前献其策于窦建德,窦建德未采纳,最终败亡。
三国时期,由于所有人官职升迁频繁,很多人在短时期内不断交替官职,剧中也只是截取了这些人物当时比较重要的官职身份,其他一带而过的官职就不再一一详述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访问“我们的三国”百科站查阅所有官职相关的词条。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编剧对剧中所有人物不同阶段的官职称谓都是做过严格考证的,几乎找不到有什么某个时期不应该称呼这个官谓的疏忽,剧组还是十分用心的,点个赞!
列写几位河南省周口市的名人,与友友们分享,他们是:
△马捷(1923年—2007年6月19日),河南省沈丘人。1939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国防科技工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科技部部长,国防科技工业委员会副主任(副大军区级),中央专委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机械工业委员会副主任。2007年6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刘建功,河南西华人,1918年出生,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师政委,军政治部主任,军副政委,军政委,兰州军区政治部主任、军区副政委、军区顾问。1969--1973年先后在中央广播事业局任军管组组长,局长兼党的核心小组组长。曾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96年11月25日在杭州逝世,享年78岁。
△叶志强,1923年6月生于河南省淮阳县。193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处长,国家重工业部基建司司长、建筑总局局长,冶金工业部建筑局局长,河北省冶金工业局局长、冶金厅厅长、党组书记,中共华北局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兼燃料局局长,冶金工业部办公厅主任、副部长、党组成员。四川省渡口市委书记、西南局三线委员会委员、省革委会委员,冶金工业部革委会副主任、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北京钢铁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国家经委工业组组长,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副董事长,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企业管理协会第一、二届会长。
△李中垣(1916.4~2003.12),河南省扶沟县人,1936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天津市革委会副主任兼市建委主任,副市长兼市经委主任、口岸办主任,并兼任市经济协作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市食品工业协会会长、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
所谓的大佐、中佐、少佐是日寇二战结束前的军衔。当时一个齐装满员的联队大约有3500多人。
1、陆军:分为将官,佐官,尉官,准士官,下士官,和兵,计六等十六级。所谓准士官即准尉,下士官即军士。
按日文称谓其十六级次序为:大将,中将,少将,大佐,中佐,少佐,大尉,中尉,少尉,准士官(准尉),曹长(上士),军曹(中士),伍长(下士),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2、海军:分为将官,上长官(同陆军佐官),士官(同陆军尉官),准士官(准尉),下士(军士)和卒,计六等十八级。下士官以上的等级与陆军相同,而兵的等级较陆军多两级,分为一,二,三,四,五等水兵。
战后日本自卫队军衔称谓的变化:
与旧日军有所不同,将官分为将一,将二,将补。分别相当于上将,中将,少将;
佐官称一佐,二佐,三佐;分别相当于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称一尉(上尉),二尉(中尉),三尉(少尉);
曹士称一曹(上士),二曹(中士),三曹(下士),士长(上等兵),一士(一等兵),二士(二等兵),三士(三等兵)。
1970年增设准尉,1980年又增设曹长(即军士长)。目前,日军官兵的军衔共有六等十八级。
日寇大佐相当于中国军队的什么官?
先看看当时日本陆军的职务编制以及军衔配制:
陆军大臣——元帅、大将;
陆军参谋长——元帅、大将;
总军(1945年计划编成,未及实现即投降,相当于方面军)司令官——元帅、大将,
总军参谋长——大将、中将;
军(集团军)司令官——大将,
军参谋长——中将;
方面军(军)司令官——中将,
方面军参谋长——少将;
师团长(师长)——中将,
师团参谋长——少将、大佐;
旅团长(旅长)——少将、大佐,
旅团参谋长——大佐、中佐;
联队长(团长)——大佐、中佐;
副联队长(副团长)——中佐、少佐;
大队长(营长)——少佐、大尉;
中队长(连长)——大尉、中尉;
小队长(排长)——中尉、少尉;
司务长——准尉、曹长;
小队副(副排长)——曹长、军曹;
分队长(班长)——军曹、伍长;
组长——伍长、上等兵。
综上,因为军衔与职务的配置不是完全统一的,原则上大佐军衔的军官,相当于旧中国军队的上校,旅长。高配时,职务可以是师团(相当于旧中国军队的师级)参谋长,低配时,可以是联队(相当于旧中国军队的团级)长官。中佐、少佐以此类推。
二战时期,欧洲、日本的作战部队主要都是以师为基本单位。日本的师叫做师团。虽然上面还有军、方面军等等。不细讲甲乙丙丁师团那么复杂,一般的四四制甲种常备师团战斗编制如下:
1. 师团(师级)
师团长一般是中将军衔,一个齐装满员的师团大约有20000多人。
一个师团含有:
师团司令部;
2个步兵旅团(旅级);
1个工兵联队(团级);
1个骑兵联队(团级);
1个炮兵联队(团级);
1个辎重联队(团级);
1个师属通讯队;
1个师属卫生队;
1个师属勤务队;
1个师属野战医院。
2. 步兵旅团(旅级)
步兵旅团长一般是少将军衔,一个齐装满员的旅团大约有7000多人。
此外还可能有混成旅团和特殊兵种的旅团,这里不展开。
每个旅团各设有:
1个旅团司令部;
2个步兵联队(团级)。
3. 联队(团级)
步兵联队长一般是大佐(上校)军衔;炮兵、骑兵、辎重联队长一般是中佐(中校)军衔。
一个齐装满员的联队大约有3500多人。
一个步兵联队下辖:
1个联队指挥部;
3个步兵大队(营级);
2个联队炮兵中队(连级)(其中一个山炮中队,另外一个按需配备);
1个联队反坦克中队(连级);
1个联队通讯中队(连级)。
4. 大队(营级)
步兵大队长一般是少佐(少校)军衔;一个齐装满员的大队大概有1200人左右。
一个步兵大队下辖:
1个大队部;
4个步兵中队(连级);
1个机枪中队(连级)(八挺重机枪);
1个大队炮小队(排级)(步兵小炮);
5. 中队(连级)
步兵中队长一般是大尉(上尉)或者资深中尉军衔;一个齐装满员的中队大概有200多人。
一个步兵中队下辖:
1个中队部(中队是最基本作战单元,包含通信员,司号员等等);
3个步兵小队(排级);
6. 小队(排级)
小队长一般是中尉或者少尉军衔;一个齐装满员的小队大概有60人。
一个步兵小队下辖:
2个步枪小组(班);
1个掷弹筒组(班);
1个轻机枪组(班)。
另外小分队就相当于我们的战斗班了。由伍长和军曹(士官)担任主官。
【了解更多历史知识,点击右上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