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资讯 > 资讯

vivox3l触摸屏多少钱(vivo首款折叠屏手机蓄势待发)

作者:张龙
2022-03-28 11:08
资讯

vivo首款折叠屏手机蓄势待发:回归旗舰手机该有的样子

文丨壹观察 宿艺

近期手机圈的一大热议话题是折叠屏。

不管是OPPO Find N还是荣耀Magic V都引发了用户的高度关注。前不久有媒体爆料称,vivo的首款折叠屏手机 X Fold也将在下个月发布,内部代号“蝴蝶”,在核心元器件铰链上将有重大技术突破。

这款新品的消息曝出来后,业界充满了期待,也经常有朋友邀请我加入讨论,甚至还有媒体连线采访,索性直接多说两句。


先说我的观点——值得期待。

为什么这么说呢?过去6个季度中,vivo有四个季度位居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份额第一,并且2021全年位居中国市场第一的品牌,在“后华为时代”的市场格局重构中表现已经非常亮眼。

vivo首款折叠屏手机蓄势待发:回归旗舰手机该有的样子

vivo的这款折叠屏手机,比其他家稍晚几个月,这也意味着其有更多的时间去做产品的打磨。要知道这一形态的产品,要想把体验做得足够好,屏幕、铰链等核心器件和技术都需要时间去调优。晚点上,反倒更具后发优势,对消费者来说,是个好事。


第二,力出一孔,折叠屏回归旗舰手机该有的样子。

纵观手机行业的发展,旗舰产品系列从来都不是“越多越好”

中国手机企业“双旗舰品牌”战略中,迄今为止成功的只有华为。并且华为Mate系列也因外部限制“停更”了约一年半时间,华为本月的新品发布会上,选择的还是尽可能重点保证P50系列延长销售生命周期,包括增加新配色、新材质、新型号(华为P50E)。

其他品牌来看,OPPO高端市场是单Find系列(Find X+Find N)战略,荣耀是单Magic系列(Magic数字+Magic V),甚至苹果也是单系列,并且保持了“产品大小年”更为稳妥的产品迭代策略。

三星也选择了取消成名已久的经典Galaxy Note系列,将其整合到了Galaxy S系列 Ultra产品线之中。

小米虽然是数字+MIX双旗舰策略,但要看到两点:小米官方从来没有明确公布过MIX系列(数字+FOLD)的半年度以上首期销量;小米数字系列中官方的最新数据是2021年上市的小米11系列销售前4个月销量300万台,并且是全球范围,其中前21天销量破百万,后三个月总销量200万台。与之相比,2018年6月上市的NEX初代前6个月销量突破200万台,均价4000元以上。要知道,这个时间点还正处于“华为巅峰期”。

上面数据,其实主要想说明一个问题:

中国手机企业现在的核心思考问题是如何实现真正的高端突破,这其中包括真正与iPhone对标(或者接近)的产品体验、能否从如今的均价1000多(如小米手机2021年前三季度销售均价1090.5元)逐渐提升到3000、4000元甚至更高水平,以及单款旗舰的高销量与高销售生命周期(如华为P20系列之后的旗舰都保持在每代全球1500万台+的水准)。

现阶段“苹果吃饱”的市场强压之下,聚合全部企业资源打造一款真正代表企业自身顶级水准与满足高端用户需求的安卓旗舰,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急迫。因此在手机企业“绝对研发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聚焦与专注”策略显然更加有利。这是如今“华为不得已的选择”,也是其他国产品牌“更加现实与理性的选择”。

综合各方消息,在三星、小米、OPPO、荣耀、华为春季新品发布之后,vivo新一代X80 系列预计将在4月正式发布,其最大变化是X系列此次包含了三个产品系列:X、X Note、X Fold,覆盖影像+时尚、商务+大屏、折叠屏三个高端目标用户群。对应来看,就相当于华为的P系列、Mate系列与Mate X折叠屏系列。

其中vivo X80 Note,实际上就是过去vivo NEX旗舰系列。这种做法,非常类似三星Note系列被整合至S系列产品线,比如三星今年发布的Galaxy S21 Ultra。vivo X系列其实自身旗舰品类已经非常丰富。

由此不难看出,vivo此番调整之后各产品线的定位反倒更加清晰。还是那句话,“聚焦突破”比“分散突围”在如今的国产高端旗舰市场效率更高、成功可能性更大。

另一个数据同样值得关注:IDC报告显示2019年国内中高端手机市场份额的全部渠道中,前两大品牌分别是华为(56%)、vivo(13.1%)。之后的2020与2021年,vivo 在中国中高端智能手机市场份额已从 2020 年 9 月的 10% 上升至 2021 年 9 月的 20%(Counterpoint数据),相当于翻倍,随后三季度更是冲上国内4000元+整体高端市场手机市场份额TOP3品牌(苹果、华为、vivo)。

vivo首款折叠屏手机蓄势待发:回归旗舰手机该有的样子

可以清晰看到,vivo过去三年(2019-2021)无论是在中国整体市场份额,还是高端市场突破,都是“后华为时代”最成功的品牌。Counterpoint也将vivo评价为“在中国中高端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

当然,如今国产品牌五强(vivo、OPPO、华为、荣耀、小米)加起来还没有当初华为巅峰期一家国内高端份额占比,但苹果吃饱(国内75%以上高端市场)需要各家共同努力,而不是互相拆台,也同样需要中国媒体环境的共同扶持,起码要实事求是。

需要说明的是,vivo的品牌与产品线规划中,还有一个子品牌iQOO,其代表了“探索之悦”的品牌方向,vivo将最新在性能、屏幕、充电、游戏竞技体验的探索都给到了这个品牌,其最新一代iQOO9数字系列已经覆盖到4000-6000元这个国内主要的高端价格段,并且在去年双十一大战中斩获了天猫安卓手机4500元+价位段销量TOP1。

这也再次印证了这个判断:vivo整个旗舰产品体系不是“停更”而是“优化”,NEX可惜,但是必须契合手机企业现阶段保证“旗舰成功突破”策略的最优选择。


第三,从IoT布局节奏与是否造车,看vivo的本原思考。

这其实都是一个趋势判断与具体战略实施节奏的选择问题。

前者相对好判断,万物互联时代泛IoT在连接与智慧场景服务是大势所趋。但以十年为一个周期的技术维度,落地节奏、细分领域、差异化策略才是每个企业最艰难的选择。其实可以做一个类比:年轻人要结婚吗?一线城市房价会上涨吗?要不要买新能源汽车?

没有时间点前提,对趋势的判断没有任何价值。面对确定性方向,失去对节奏的把控,无论对个人还是企业而言都会招至巨大风险。同样,如今站在一个新技术变革周期起点,凭借一个企业起跑线快慢就下结论“落伍”或者“被颠覆”简直就是儿戏。

微信发布时间在飞信与米聊之后,百度不是中国第一个搜索引擎,阿里也不是第一个做电商的企业。而放在终端企业,这个现象更为明显:苹果并不是第一个发布触摸屏手机的企业,也不是第一个发布平板、PC与智能手表的企业,但最终成就“苹果帝国”的,是包括技术、产品、生态、渠道、品牌等综合实力的比拼。如今苹果即没有大规模布局IoT、也没有宣布造车,甚至iPhone都没有屏下指纹、屏下摄像头,最新产品还有留海挖孔,苹果落伍了吗?

vivo首款折叠屏手机蓄势待发:回归旗舰手机该有的样子

科技赛道从来都是一场长跑,“抢先起跑”固然重要,但在马拉松长跑面前,能否“长期站稳第一梯队,并且在持续加速中保持冲刺之力”才是企业创新与经营的制胜之道。

如今中国手机推出的所有IoT战略中,无论是各种“1+N+”模式,还是“手机 x AIoT”战略,手机都是IoT战略中的核心和核心。这背后有两个考量:

一是IoT理念从上个世纪90年代提出至今,无论是全球还是中国市场、家电还是手机行业至今都没有形成统一的互联标准,也就是说整个产业目前还处于没有建立统一生态的“各自为战”前期。

二是大众消费者现阶段的现实选择逻辑:是因为IoT互联产品选择手机品牌?还是因为手机品牌选择IoT生态?或者是各种选择,通过APP“轻互联”模式连接?

每个用户的选择各不相同,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手机这个“1”没有做好,今天所有手机不仅会陷入互联网和家电企业没有“用户核心”终端的难题,自身的“基本盘”也会受到巨大影响。

因此,手机企业在IoT的布局节奏,趋势并不是问题,马拉松长跑中抢跑几步也并不意味着赛道半程就会领先,核心还是手机企业对自身手机这个“1”的增长潜力是否真正看好。如果不能做到在整个行业、特别是高端市场领先,那么抢跑IoT就是现实选择,无论是营收规模、用户存量还是资本市场的支撑都会有益。如果判断手机这个“1”还有巨大的潜力可挖,那么“专注”就是现阶段的最好选择。

关于“是否”造车这个逻辑也同样如此。截止目前,明确“造车”的只有小米一家。《壹观察》近期与各家手机企业的高管对话中,荣耀、OPPO、vivo皆明确表态“现阶段不造车”。

而业界热点关注的“华为造车”,华为的态度其实也很明确:“帮助车企造好车”与“帮助车企卖好车”,其逻辑也很清晰:华为现阶段核心目标是“保稳定增长,保健康现金流”,消费者业务目前在尽可能延长“1”手机这个用户存量市场之外,尽可能的去拓展IoT新品类,同时必须保障运营商与政企智慧化(企业网+云+计算)是两大基本盘持续增长。“造车”不仅会带来巨大的现金流压力,也会损害与现有客户(车企相关)的合作,以及国内(如地方政府对造车产线落地)+国际市场的重要行业拓展带来不必要的影响。

OPPO、vivo、荣耀、华为“现阶段不造车”,说明大家的行业认知是一致的,都在聚焦主营业务。

选择造车的手机企业有自己的明确诉求,选择“现阶段不造车”也有自己的战略选择与节奏判断。面对行业风口中,像vivo这样保持自己的战略定力和初心不变的公司,难能可贵。


第四,关于折叠屏发布的先后顺序。

这并不是一个可以上升到讨论层面的问题,理由很简单:

1、从销量规模上来看,2022年才是真正能够“起量”的起点年。市场研究机构GFK最新报告显示,刚刚过去的2021年国内折叠屏市场首次突破100万台,放在约3亿换机规模的中国市场,占比大约1/3000,而且几乎都是在7000元以上的高端市场。即使放在2022年,GFK判断销量在180-200万台之年,同样远不到1%。

vivo首款折叠屏手机蓄势待发:回归旗舰手机该有的样子

2、从发布时间点上来看,2021年国内折叠屏市场还主要是三星+华为两个品牌的较量。2021年底到2022年初OPPO和荣耀先后加入,这两款产品的销量与市场热度表现都不错,但受制于供应链和产能目前都处于较为严重的缺货状态。

vivo首款折叠屏手机蓄势待发:回归旗舰手机该有的样子

3、 根据已经曝光的各方信息预测:

1)vivo X Fold 折叠屏的铰链供应商来自苹果供应链,采用了诸多航天材料,仅铰链成本就超 1200 元,相当于一部智能手机的价格,这也是目前市面上成本最高的折叠屏铰链。带来的直接体验就是,vivo X Fold 折叠屏的“折痕”会更加轻微,已经曝光的产品信息也验证了这一点。

2)屏幕采用了三星2K+、120Hz 的 E5屏幕,支持LTPO,支持DC调光。这也是目前行业最好的一款折叠手机屏幕。预计vivo还为其搭配了在iQOO 9 Pro上备受好评的“超声波 3D 广域指纹解锁”方案,解锁面积和精度都大幅提升。

3)影像一直是X系列的超强口碑,vivo X Fold预计会采用后置全焦段四摄,以及vivo蔡司联合影像系统。

4)这是荣耀之后,第二款国产新骁龙8处理器的折叠屏手机。

综上来看,vivo X Fold应该目前成本最高、非常值得期待的一款国产折叠屏旗舰新品,并且在性能、影像、屏幕品质、折痕、使用寿命等方面,都有不错的提升和优化。中国市场现阶段缺少高成熟度、高体验度的折叠屏旗舰,vivo X Fold绝对是4月旗舰新品的一大期待


《壹观察》评论

能够堪称“顶级品牌”、被业界尊敬的企业,几乎都拥有“长期主义”信念。

如今在高端市场“吃饱”的苹果成立于1976年,横跨了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与接下来的万物互联三大周期,并且在前两个周期皆成为行业重要的创新引领者与规则制定者。如今全球第一大“造车新势力”特斯拉成立于2003年,至今已接近20年。

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指出:如果你做一件事情把眼光放到未来3年,和你同台竞技的人很多;但如果你的目光能放到未来7年,那么可以和你竞争的人就会很少了,因为很少有公司愿意做那么长远的打算。

商业竞争其实并不需要各种“小聪明”,其本质就是长期主义打败投机主义,谁能行稳致远,厚积薄发,谁就能笑到最后。

智能手机产品形态至今才有15年的历史,如今的中国TOP品牌真正进入智能手机市场也基本都在约十年时间,但期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已经历经三次通信技术迭代、并且每次都带来了市场格局的剧烈变化。如何成功穿越新技术与市场周期,是如今所有中国手机企业都在思考的“生死命题”。在如今这个关键节点,“大技术趋势”反而是最容易做出的判断,难点在于对演进节奏的精准判断,对用户需求快速变化中的准确洞察与理解,以及能否及时约束自身错误的扩张欲望。

过去十年,中国手机市场主要品牌没有一个是“饿死的”,全部都是因为“判断对了趋势、却没有判断对节奏与需求变化”、盲目抢跑“撑死的”。这种惨烈的教训,所有手机企业的执掌者们当然清楚,甚至本身过去就踏过这种艰难的“生死劫”。

所以,荣耀在独立首年“活下来”之后,赵明表示“2022年不再关注市场份额”,而是“体验对标苹果”。OPPO高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现阶段最难的是控制欲望和节奏”,“OPPO人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勇气”。

登上2021年国内市场第一的vivo,从来没有在公开场合谈及vivo的出货目标,相反vivo创始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沈炜在内部多次强调“用户导向”与“设计驱动”重要性。正是作用于这两个关键词之上的“长期主义”,让vivo开启了质变:一个技术灯塔(36个月以上长期技术探索)、两个握手(品牌战略+产品战略、产品规划+技术规划)、产品创新“铁三角方法论”、四条技术长赛道(设计、影像、系统、性能)。这也是vivo近年来产品体系越打越强,X、S等重点产品系列创新后劲持续、冲击高端势能强劲的重要原因。

如今国产TOP手机企业,皆是在中国这一全球竞争惨烈的市场中的“剩者为王”。每家企业都有各自的优势,也有各自不同的战略与节奏,这与各家手机企业在过去十年积累的能力有关。但最重要的是,面向未来十年中国手机企业能否真正拥有成为“伟大企业”的决心,这注定是中国企业充满巨大挑战的一次科技长跑,要求企业和管理者必须永远保持热情与警醒,勇于在正确时间与阶段迈出关键的第一步。

面对外界的压力、诱惑,依然能保持平常心,坚持做正确的事情不动摇的公司,才更加彰显其格局。对vivo来说,核心还是能否真正打造出超出用户预期的产品,能否始终赢得消费者的热爱。“伟大企业”之路,同样需要企业管理者有一颗强大之心。志在山海,无远弗届,只要方向对了,心怀初心、理想与实力的企业从不怕远,也从来不在乎外界的风吹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