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资讯 > 资讯

诺曼底登陆 诺曼底登陆游戏下载

作者:高悦远
2023-06-22 18:16
资讯

1970年,粟裕率领着中国军事代表团访问完刚果返回途中,途径法国巴黎,并在此做了短暂停留。从非洲到欧洲,绝非回国的最佳路线,但此次法国之旅粟裕却是不虚此行。粟裕对“时尚之都”巴黎并不感兴趣,反倒是对于二战时盟军登陆的地点——诺曼底十分感兴趣。早在此次出国考察前,粟裕就曾表示一定要利用路过巴黎的机会,实地考察使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略态势发生根本性变化的盟军诺曼底登陆场。

一行人来到诺曼底登陆遗址后,粟裕接连问了陪同人员几个问题,却问倒了法国专业的解说员。彼时已经63岁的粟裕为何要不远万里探访诺曼底登陆遗址?粟裕一生最遗憾的一件事又是什么?今天历史求知所就来带大家一起了解1970年粟裕探访诺曼底登陆遗址和他人生的一大遗憾。

(法国之行,实地考察)

新中国那些开国元帅、大将们皆是名扬四海的优秀将领,但在建国后他们却各自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这其中唯有粟裕一直埋头在军事领域不断研究,粟裕可以离开军队,但不能离开军事。对于粟裕,有人评价他是军事上满分,政治上顶多及格。在历次的政治风波中,都不怎么见到粟裕的身影,可以说他不愿参与,也可以说他被排挤出去。正因如此,粟裕在晚年时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军事领域的研究上。

1970年,粟裕率领着中国军事代表团访问刚果,回国途中在法国停留3天。粟裕一行人抵达巴黎之后,驻法大使便询问他第二天是去参观马奇诺防线,还是去参观诺曼底登陆场。粟裕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参观诺曼底登陆场。诺曼底位于法国西北部,从巴黎到诺曼底约有300公里的距离,一路上地势平坦,气候宜人,村落、田地和低矮灌木丛点缀在大地上。陪同人员本想让粟裕好好放松一下欣赏沿途的风景以缓解他往返非洲的辛劳,但粟裕刚一上车话题就没有离开过诺曼底登陆战役。

这个让粟裕念念不忘的诺曼底登陆战役是一场怎样的战役呢?诺曼底登陆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在欧洲西线战场发起的一场大规模攻势,同时也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当中国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时,欧洲也笼罩在战争的阴云当中,德国吞并了奥地利,接着又控制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德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大增。1939年9月1日,德国对波兰发动了突然袭击,这个后来被称为二战德国标志的“闪电战”成功让德国攻陷了波兰,随后德国开始在欧洲大陆上纵横驰骋。1940年6月,法国宣布投降,此时英法联军已经不是德国的主要目标,德国转而开始发动对苏联的全面进攻,苏德战争爆发了。

此后欧洲战争基本上就是纳粹德国与苏联的殊死搏斗,苏联在正面抗击着德国的进攻,早在1941年9月,斯大林就向丘吉尔提出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对德国实施战略夹击的要求,但彼时美国还未参战,英国也无力组织这样大规模的战略登陆作战。直到美国参战后,英美两国才开始研究在欧洲大陆实施登陆,开辟第二战场。选定的登陆地点有两个,加莱和诺曼底,两者各有利弊。加莱的优点是距离英国最近仅有33km,而且靠近德国本土,正因如此缺点是德军在此防御力量最强,工事完备坚固。而诺曼底虽然距离英国较远,但优点是德军防御较弱,且地形开阔,适合展开大部队作战。几经权衡比较之后,盟军最终选择了诺曼底,并决定于1944年6月实施登陆计划。

经过近4个小时的路程,粟裕一行人顺利抵达了阿洛芒什镇,这里是诺曼底登陆地域,从维湾至奥恩河口近100公里是诺曼底登陆的中间偏西地段,而向东望去则是一望无际的海滩。粟裕来到这里很高兴,他站在诺曼底登陆纪念馆前,双手插在腰间向远方远眺,翻滚的海浪不断冲刷着沙滩,正如26年前那场震动世界的大战一般,只不过再也不见那些士兵和战舰。粟裕有一个爱好,那就是看地图,他一直把熟悉地图和地形视为军事指挥员的基本功。他不仅看,而且还背,仿佛要将地图上的所有细节都记在脑子里。

建国后粟裕远离了战场,但他却依然对地图情有独钟,爱不释手。据一名老人回忆,他是粟裕炊事员的弟弟,曾偶然在1970年的某天到粟裕家做客,并获准进入书房看书。一来到书房,他就被震惊到了,粟裕的书房四壁上挂的全是地图,当时越南正在爆发美越战争,中国也在抗美援越,而粟裕墙上挂着的东南亚地图格外醒目。粟裕就是这样看着地图,脑中畅想着战略战术。

(参观遗址,战役细节)

此时来到诺曼底登陆场,粟裕就像当年在战场上观察地形一样,不放过一丝细节。他是在回想昔日的战斗情景?还是在勾勒未来登陆作战的战略部署?谁也不曾得知。当陪同人员来到他身边时,粟裕这才从遐想的状态中脱离出来,他断断续续地对身边的人员说“美英军队在诺曼底登陆,夺取并扩大登陆场,使之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一次登陆战役。它标志着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从而具有重大军事、政治意义,值得认真加以研究。”

同时粟裕还指出,盟军之所以选择塞纳湾作为登陆地域,就是因为有种种迹象表明,德军以为盟军最有可能在加莱海峡沿岸登陆,于是部署了重兵防御,放松了对塞纳湾地域的防御。甚至在盟军发起登陆进攻后,德军指挥部依然迟迟不对塞纳湾增援,还紧盯着加莱海峡不放。

至于盟军选择在1944年6月6日凌晨登陆,粟裕认为也是经过各种因素测定后才认定这是登陆的最佳时间。因为各兵种根据自己的需要会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陆军就要求在高潮时上岸,以减少部队暴露在海滩上的时间,海军则要求在低潮时登陆,以便尽量减少登陆舰遭到障碍物的破坏,而空军则要求有月光,便于空降部队识别地面目标。因此6月6日清晨一是能见度最好,二是潮水最大,便于登陆舰靠岸和清除障碍物。粟裕将这场战役分析得十分透彻,令在场的陪同人员着实感叹粟裕的高屋建瓴、胸有成竹。

在驻外使馆工作的韩开合是陪同粟裕一起到诺曼底登陆遗址参观的一员,粟裕称呼他为“小韩”,而韩开合之前也曾陪同过其他人参观过这里,且对于这场闻名世界的战役比较熟悉,他本以为自己能当个合格的向导和讲解员,没想到听到粟裕的论述之后,韩开合感叹自己不过是一知半解。粟裕似乎看出了韩开合的心思,他安慰地说“不要紧张,小韩,咱们共同研究,有弄不清楚的地方,可以多问问法国人。”

在参观过程中,粟裕还十分重视登陆战役使用过的登陆工具和运输工具,这些不会表现在地图上,只能在当地的纪念馆里来详细了解这些细节。为什么粟裕会对这些“细枝末节”感兴趣呢?在粟裕眼里这些细节正是保证登陆作战成功的物质条件,那些运输、登陆工具决定了一场战役该如何部署。正如毛主席所说“军事家不能超过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外企图战争的胜利,然而军事家可以而且必须在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争取战争的胜利。军事家活动的舞台建筑在客观物质条件的上面,然而军事家凭着这个舞台,却可以导演出许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活剧来。”

很显然,物质条件决定了军队该如何去战斗,缺粮少弹的红军面对着全副武装的国民党军,就不能与之硬碰硬,那样红军必定损失惨重。只有研究了自己的优缺点和敌人的优缺点,制定并实施符合客观物质条件的战略战术,才能克敌制胜。也就是所谓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除了这些细节,粟裕还注意到了其他人没有注意到的内容。为了向部队供给各种必需的物资,在诺曼底登陆战役的最初几天,盟军还在塞纳湾构筑了两个人工港,并在英吉利海峡铺设了海底油管。这些为这场战役而服务的细节令粟裕十分感兴趣。粟裕向陪同人员提出了几个问题:人工港为什么能够浮动?水泥墩的体积多大?大小是否都一样?又是怎样浮动的?又是如何固定的?

这些问题一时间问得陪同人员哑口无言,于是只好找来法国专业的解说员来解答。没想到法国的专业解说员也无法给出满意的答案,这些专业性的问题他们也从未深究过,更没人问起过。往来参观的人大多关注的是战役的前因后果,战争场面的恢弘壮大,又有谁会去在意这场战役究竟该怎么部署呢?

(不虚此行,一生遗憾)

这些解说员对于粟裕提出的问题也说不出个所以然,粟裕并没有放弃离开,而是提议亲自到当时的战场上去看那些水泥墩和人工港。粟裕下到海边,带着陪同人员一步一个脚印走了二三里路,终于找到了当年人工港的一些水泥墩残骸。经过一一丈量,取得了它们的数据,最终解答了粟裕提出的那些问题。粟裕等人在诺曼底登陆场参观了一整天,临走前粟裕很是满意,他兴奋地说“真是不虚此行,不虚此行!”

粟裕为何如此重视诺曼底登陆场呢?原因正是粟裕内心一直有一个遗憾,那就是在1950年粟裕手握数十万大军准备渡海解放台湾,却因为朝鲜战争的爆发而被迫中止。此后国际风云变幻,却再也没有了适合解放台湾的客观物质条件。解放台湾的过程中登陆作战是必不可少的战役行动,也许有人会觉得现代化战争难道还需要派遣大量士兵去作战吗?发射数枚导弹不就能摧毁敌人的战斗力吗?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美国也不可能陷入越南泥潭、中东泥潭。美国尽管可以快速摧毁中东国家的政府,但无法解决中东国家的人民此起彼伏的反抗。最终还是会陷入治安战的泥潭当中。实际上治安战在现代战争中的比例越来越大,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如美国打伊拉克和阿富汗,根本没打几天正规战,但却一直在打治安战。发动战争势必要谋取利益,不说占领土地,总得扶持一个傀儡政权。如果什么都不贪图就单纯为了摧毁对方的政权,那该国人民同样可以再新组一个政府。因此战争的决定性因素是人。

当时我国缺乏海陆两栖结合作战的战斗经验,在1950年初,新中国的海军几近于无,此后新中国海军发展起来了,但是美国却一直插手东亚事务,搅动东亚局势,对我国造成了极大的威胁。粟裕是毛主席亲自指定的解放台湾的总指挥官,自从1949年接到这一任务后粟裕就一直在为如何发动渡海作战而做准备。虽然粟裕的研究和努力都没有派上用场,但粟裕一直念念不忘解放台湾的事。因此粟裕才会在1970年去参观诺曼底登陆遗址,通过调查这场史上最大规模的登陆战役,来试图得到一些对解放台湾有所帮助的信息。

粟裕一生带兵打仗,为的不是升官发财,和某些人打江山坐江山的想法不同,粟裕所求的是解放全中国,保家卫国。粟裕离我们很近,他是开国第一大将,是众所周知的常胜将军,但他又离我们很远,作为共和国第一大将,粟裕的事迹却少有人知,甚至就连粟裕军事生涯最大的亮点淮海战役,也存在着纠缠不清的究竟是谁指挥的问题。1984年2月5日,粟裕因病在北京逝世,走完了他辉煌坎坷的一生。

欢迎朋友们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喜欢本期内容的朋友点赞评论关注支持一下吧,咱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