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资讯 > 资讯

高考志愿填报 400-450二本公办大学

作者:陈同
2023-06-29 07:01
资讯

高考的成绩出来了。

众多考生和家长所要面临的事情就是如何选院校、如何报专业。

高考志愿的填报,决定了将来四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专业学习方向,也影响到个人发展进步的速度。大部分人其实都希望自己这辈子只用填报一回高考志愿,因为谁也不想把高三长达一年的“冲刺跑”再来一遍。

所以,填报高考志愿是一件非常重要、却又很难积累经验的事情。

1

分数要看相对值

目前的招生考试套路,无论是考前填报、估分填报还是知分填报,也无论是顺序志愿还是平行志愿,高考的成绩都是决定性的因素。

没有足够的成绩,连分数线都过不了,永远只能嗟叹奈何。但是分数线并不是招生的院校自己摸脑袋想出来的。分数线是该省的考生报志愿报出来的。

清华、北大牛逼吧,但是如果全省的考生都敬而远之不报他俩,为了完成当年度的招生计划,他俩就得把分数线降低到国家的一本控制线。如果某一所军队院校,往年分数线也就一般,突然九八年抗洪、九九年阅兵,兵哥哥帅气线条、铁骨铮铮的形象深入人心,广大青年学子嗷嗷叫着要投笔从戎,那么该校的最终录取分数线夸张起来能高出往年几十分。

每年高考的难易程度有波动、考生人数有变化,各个院校具体的录取分数常常有变化。但各院校的录取线与当年该批次的省控线差距应该服从某种趋势,不会变动过于剧烈。

一般建议考察近三年的录取分数情况,以考量“大小年”现象。

所谓“大小年”,就是指某一年考生集中报考一个院校,导致分数线飚高,大量考生落榜引起第二年考生恐慌不敢填报,导致第二年分数线又显著偏低的波浪式变化。考虑到了自己分数与省控线的相对差距,可以大概判定自己在全省考生中的位置;考虑目标院校历年的录取平均分数与省控线的相对差距,可以估计今年的该院校的大概招录标准。

2

地域尤其重视,兴趣仅供参考

不明真相的群众很容易被一本、211这样的名头唬住。

要知道,一本院校和211院校是带有照顾性质的,一般说来,每个省都会照顾到。连人口200来万的西藏都有一所211院校,但是这个211和北京的211院校的含金量还是有着显而易见的差距。

而“985工程”是要建设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实际上是在211工程院校中又做了一轮细分,意图上就是要择优予以倾斜、实施重点建设。所以,39所985院校的照顾性相对少一点。而其分布也可以看出,地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985院校很少,或者干脆就和河南省一样是空白的。

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高度不平衡,使得发达地区的科技创新、转化和就业的需求规模和水平都远远高于落后地区。而这些显然对考生将来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考生如果选择在发达地区就读,在院校资源、知识层面、实践机遇、信息广度等方面将会占据压倒性的优势。如果比对一下招生院校历年的录取分数线即可发现,大体处在同一层次的院校,位于一线城市或发达地区的录取分数要显著高于中西部院校。

目前残酷的现实是,中西部地区的211、985高校(如兰州大学、西北工大)培养出来的学生,当地的产业结构和薪资水平留不住,也用不起。最后学生还是大量的“孔雀东南飞”,甚至带着老师也一起东南飞,导致中西部地区高等院校的实力进一步削弱。

近年来,这种趋势日益显著。长此以往,不发达地区将陷入“不发达—留不住人—更加不发达”的恶性循环。于是,教育部直接发文,反对东部发达地区的高校从中西部地区挖人。连教育部长都在两会上直接喊话,支持人才的“正常流动”,但是反对简单的高薪聘任、挖墙脚——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人才吸聚效应已经到了让中央担心影响持续发展的程度。

在分数过线、地域确定的情况下,个人的兴趣和特长才能提上日程,看和院校的专业特色是否契合——对,你没有看错,对于普通考生而言,在我看来,你的兴趣和特长就是这么的不重要。

3

理解选专业的本质

1、专业实力强与学校牌子硬

要扒拉起来,我国的高等院校可是相当的不少。其水平差异之大,有时候也真是令人发指。

有的院校属于“综合性大学”,具有较多的学科门类专业,一弄就涵盖了理、工、文、法、艺等多个学科门类,上天下海吹拉弹唱踢足球样样精通;有的是“行业性大学”,比如农业院校、医学院、师范院校、财经院校或文艺院校。

学校究竟是985、211、普通一本还是二本三本,是一个综合办学水平的划分。近年来,很多院校为了追求规模和“综合”程度,搞学科专业建设的快速扩张。比如,农业大学也搞一堆计算机专业,理工学院里弄一堆小语种外语专业。这就使得在某些细分领域,有可能名头没那么大院校的专业会强于名校牛校的同专业。

比如,教育学这个专业里,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甚至东北师范大学都会比北大、清华要强;系统科学领域,北京交通大学和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要显著优于北大、清华;船舶与海洋工程这方面,几乎被人遗忘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和海军工程大学就会脱颖而出。

院校如果积淀深厚、术业专攻,那么几十年的积累一定可以做到行业内领军,即便北大、清华这样的牛校也未必能使对手。但如同文学、社会学、计算机等“通用专业”,你就不用想了,最牛逼的一定是985那些牛校。

如果你只是要学校文凭混江湖,那么院校的牌子越大越硬越好。但如果你是学专业凭手艺吃饭,那么最好仔细的评定一下该院校的专业在全国的排名情况。毕竟,很多时候,你从某个积淀深厚的小学院毕业,但行业内遍地都是你的师兄师叔师爷,也不失为一件愉悦的事情。

社会分工细化到今天,通用专业的厮杀已经进入一片“红海”,中小院校被大牛院校碾压已经是没啥好商量的事情了。建议考生留意不同院校的差别,选择优势专业、特色专业和就业去向,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进行选择。

2、专业像是一棵树,地面以上是知识和技能,地表以下是思维方式,后者伴随一生。

要我说,专业本质上就像一颗树。

地面以上的是知识的树干、技术的树枝——很多人在未来的生活中可以从事完全无关的领域和职业,其实只是把地面以上的知识树干和技术树枝进行了修剪移植

而地面以下的根系则是这个专业所特有的思维方式——这个专业多年培养的思维方式其实很难随职业、岗位而剧烈变化。

从这种意义上讲,四年的专业培养带给人的思维方式,就是跟着一个人一辈子的“底色”。

学法学、学医学、学社会学、学理学和学工学的人,在认知世界的角度上,是有着差异的。尤其是从事天文、物理等纯理学专业的人,往往自带大侠气息。

所以,“一入专业深似海”,自己深受影响有时候都不自知。

那么,选专业的本质又是什么呢?

3、选专业最重要的是“知自己”——知自己所能、知自己所求。

与其说考生是在选择一个专业方向,不如说,是考生在思考自己有什么样的特质、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想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归根结底,选专业,是在诸多方向的岔路口找一条自己最想走、可能走得最顺的道路。

你让一个喜欢出头露脸的孩子去学考古学、让一个编程狂人去学小语种语言学、让一个逻辑思维不健全的人去学基础数学……倒也不是说他一定就学不好什么的,而是说这样的“机会成本”太高,完全损失了他可能过上的更好生活、可能取得的更大成果,是得不偿失的。

对于选专业这个事情,考生自己一定要发表意见,切不能完全交了家长包办。家长的人生经验很宝贵,但大都是10年以前的经历的积累,未见得具有那么高的权威意义。

那么,以什么态度去面对这个很重要的事情呢?

4、认识到选专业是有难度的。

以前难在一无所知,现在难在筛选信息。

20年前,我填报志愿的时候,拿到的各院校学科方向目录一看,彻底懵头了。目录上的每一个字我都认识,但是每一栏里的内容究竟是在描述什么,我却完全不明白。我那个时代,对于绝大多数普通考生和家长而言,学科门类、学科体系都是遥不可及的事情,只能凭借极为有限的一点知识赌运气式的填报专业。

而今有了互联网,情况起了大变化。考生和家长从网络上获取的信息比以前要丰富得多。但是,中文网络的环境鱼龙混杂,野鸡院校掏钱买的大量软硬广告就不说了,即便是同样的专业名称,也能搭配上不同的限定词,一个个坑简直深不见底。一不小心,普通人家的孩子过去花了钱还耽误好几年时间。

那么选专业的功课该怎么做?

不同的情况要区别对待,不同的考生和家长也要找对做功课的思路。

5、有余力的家长和考生,坐下来了解一下学科体系。

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是依据高等教育部门所设置的学科体系来的。

自己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家长,应该结合孩子的兴趣和特长,有针对性的了解一下对应的学科门类、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的情况。

在教育部的划分中,学科门类是最高级别的学科划分,共有13个: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这就基本上涵盖了所有的学科领域了。

而每个学科门类下,还细分有一级学科。

部分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

而每个一级学科下头,还有细分专业。

以一级学科中的法学、政治学为例,下面包含有若干个二级学科。二级学科才是你真正选择的专业,而授予学位的时候,往往是按照学科门类授予的。换言之,四年本科毕业后,下面所有专业的毕业生都会拿到“法学学士”的学位。

一级学科“法学”和“政治学”下属若干二级学科▼

理解了学科体系,就会意识到,拿着法学学位的人不懂法并不是什么稀奇事。

挑选院校和专业的时候,要留意该院校有无一级学科的学位点。这是一个衡量院校专业实力的重要标准。反倒是所谓“双一流”的专业,其实只有三分之一是硬碰硬的排序选出来的,大部分依然是撒胡椒面搞照顾——国情如此,不必太拘泥于这个。

6、没有余力的考生和家长,找懂行的人咨询。

能找到高校老师的,找他们咨询专业结构和行业先进,以便明确填报目标。

实在找不到的也不用太着急。现在各高校也都是抢优质生源打破头,每逢这时候都会到各省会和重点地市去开招生宣传会。派出去招生的老师都是接受了系统培训的,一般对招生工作心里有数的。

所以,如果自己身边实在没有了解情况的朋友,那么就到招生会上去当面咨询他们。

老师的职业习惯就是看不得学生娃子不明白,所以,对大多数老师而言,只要他还有一点力气,就会尽力的去解答学生的困惑。反过来,只要考生和家长不是那种挑芝麻捡韭菜的态度,招生老师都会尽量予以解答的。但是招生老师一天下来口干舌燥饿肚子(别问我怎么知道的),你不用递烟递酒,你拿瓶八毛钱的瓶装水,请他润润嗓子再解答,他都会感受到你的善意。

7、招生简章上的每一个疑问点都要打透

更多的家长,即便是找到了对应的人,可能也不知道该怎么问。

你问得粗略,别人也只能答得粗略。

那么,做功课和提问不妨从各院校、专业的招生简章出发。

招生简章里的措辞通常都是经过反复审核,各有深意的。

几个一级学科、几个二级学科?

学制分别是几年?

联合培养还是定向分配?

专业调剂怎么实施?

多校区办学,目标专业究竟在哪个校区?

……

各种各样的名词和界定都直接关乎后续利益,因此,每一个疑问点都尽量打透,不可不察。

4

填报志愿只是个新的开始

从来就没有任何一个专业,能够通吃一生。

一般来说,作为一个普通人,等到你选择了最“热门”、打破头的专业之时,你所憧憬的行业未来其实大概率要步入一个下坡趋势。

所以,当家长指着鼻子说,你看现在xxxx行业多热门的时候,你就要提高警惕了——

八十年代的时候削尖脑袋要进国企大厂;

九十年代急急忙忙要退学挣钱;

二十一世纪抢着报考公务员。

选专业可不比买房子,只要想卖了总能脱手换一个,十八岁的大好时光可是一去不回,只要是凑着时代的大热闹去选未来若干年发展方向的,大概率都要折在那。

任何一个领域的大爆发,往往都有前面20年的铺垫和积累。

如果能提前预知预判,当然是顺风顺水特别好。

但如果确实对展望未来无能为力,建议适当收缩一下。

不要去抢那个行业的热浪尖尖,而是关注一些更稳定、更基础的内容。

不要去争具体技术的潮流巅峰,而是研究一下亘古不变的人性需求。

底层原理和底层认知的重要性,偏偏是在高等院校的专业教育中不被重视和强调的部分。

从这个角度上讲,努力选路很重要,怎么走下去,也很重要。

很多考生和家长都有种错觉,十年寒窗终于拨云见日,只要进了大学就万事大吉。

这是不对的,时至今日,是完全不对的。

大学之前的教育都是人类知识集合中最基础、最核心内容的铺陈。

理论上讲,高中结束之后,在社会上生活已经没有什么问题了,但这时候你只是一个“可塑性良好的普通劳动力”。而大学教育是专业化教育的开始,是为了利用考生这份“可塑性”去打造专用人才。

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专业,永远都是专业内靠前、做得最好的人吃香喝辣,大量的普通从业者顾住温饱,就算和其他行业比稍微好那么一丢丢,在本行业内和尖子比也是分分钟丢盔弃甲。

因此,在大学生涯当中,一个学生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培养规划组织能力,塑造自己积极的心态,不断的思考和钻研,自己的人生才会保持上升的态势。

指望“三天选专业,一锤定一生”,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

院校和专业的选择,更多的是决定未来的若干年能不能“搭乘”上一个上升的趋势。而即便是在上升的趋势里,个人的奋斗也极为重要。

人生素无定数,唯有成长才是不变的主题!年轻人,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