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彼得的性格重塑看十字架信仰②
圣经记载,彼得原是加利利的渔民。下海捕鱼,经历大风大浪,应是生活的常态。
然而,发生在最后的晚餐之后到耶稣在大祭司处受审、受难的前夜,这一连串跌宕起伏的故事和胆战心惊的场景,对彼得造成的心理冲击,是史无前例的,在彼得的脑海里形成的风暴,也是从来没有过的。
彼得三次不认主,无疑,对耶稣来说是残酷的,但耶稣并没有责备他。
大使徒彼得
耶稣三问彼得爱主之心
1、耶稣三次拷问彼得“你爱我吗?”
彼得处在人生的低谷,无路可走,只好重操旧业,在提比哩亚海以打鱼维持生计。一夜打鱼、一夜劳作,却一无所获,彼得的心情灰暗到了极点。
在《约翰福音》第21章中,我们看到耶稣受难第三日复活后,天将亮时在岸边向门徒显现,并指示他们把网撒在船的右边,他们得鱼甚多。
性格直爽的彼得知道是主在岸上,也顾不得拉网收鱼了,赤着身子,束上一件外衣,立即跳到海里,游到岸上去见主。此时的彼得完全没有过去那种自负、自大和自以为是。他的心灵需要一个精神支柱、一个心灵寄托。他多么渴望见到主。
主连续发问三次,拷问彼得的内心。主第一次问彼得“你爱我比这些更深吗?”(约21:15)耶稣复活后向他们已经显现过两次,但是彼得仍然放不下世上的工作,又重操旧业——下海打渔。第一次发问,就是为了重新找回彼得失去的对主的信心;第二次问彼得“你爱我吗?”(约21:16)就是要唤起彼得的热心,这种热心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短暂的热情,而是长久的、持之以恒的激情;第三次问彼得“你爱我吗?”(约21:17)就是要激发彼得的爱心。爱上帝,更要爱众人,这是一种无价之爱,为人代罪的的爱,是全心付出、不求回报的爱,是基于一种理性的爱。
2、彼得三次回答“主啊,你知道我爱你。”
针对主耶稣的三次拷问,彼得也掷地有声地作了三次回答。
从彼得的言语可以看出,他的人生在慢慢地改变,生命在一步步更新。彼得第一次回答“主啊,是的,你知道我爱你。” (约21:17)语气带着羞怯、难为情和某种坚持。彼得第二次回答“主啊,是的,你知道我爱你。” 语调已不仅仅是某种坚持,而是多了几分坚定,愿意再次蒙召,再次跟随主耶稣走十字架的道路。彼得第三次回答“主啊,你是无所不知的,你知道我爱你。” (约21:17)彼得已完全接纳耶稣为救主,是查看人心的主,是全知、全能、洞察一切的神,甘心顺服,乐意做一个寻求、认识神心意的人,做好谦卑的功课。
3、主三次托付彼得 “你喂养我的小羊(信徒)。”
经过一连串的打击、磨难和考验,彼得逐渐走向成熟,生命被彻底更新。主托付他“你牧养我的羊(信徒)”,也就顺理成章了。
主耶稣第一次托付(彼得)“你喂养我的小羊。”(约21:17)彼得已成为遵行大诫命(“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神”、“爱人如己”)(可12:30--31),承担大使命(传福音给万民)的最佳人选。神让彼得牧养他的群羊,是对彼得的充分信任、信赖!
耶稣第二次托付彼得“你牧养我的羊。”传达的信息比第一次更进一层,也更加明确。牧养要出于甘心、出于乐意。正如彼得所说的那样“务要牧养在你们中间上帝的群羊,按着上帝旨意照管他们。不是出于勉强,乃是出于甘心;也不是因为贪财,乃是出于乐意;也不是辖制所托付你们的,乃是作群羊的榜样。”(彼前5:2—3)
耶稣第三次告诉彼得“你牧养我的羊。”就是向彼得强调,你要做好牧人,好牧人不仅要照看羊,还要牧养好羊,好牧人在狼来时仍要“顾念羊”(约10:11,13)。“好牧人为羊舍命”。耶稣为我们舍命,作了门徒的榜样。耶稣把牧养他们的使命托付给门徒的代表彼得,这是极大的责任,也是极大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