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知识 > 知识

山东山西的山是指哪座山(山东山西的山是指哪座山)

作者:陈原一
2022-09-27 23:51
知识

中国有几个省的省名是以“对称”形式出现的,其中有很多前面都用同一个字,后面是方位名词。诸如两山、两湖、两河、两广等。

山东山西的山是指哪座山 山东山西的山是指哪座山(山东山西的山是指哪座山) 生活

这里面,山东、山西的“山”,是指太行山;湖南、湖北的“湖”,是指洞庭湖;河南、河北的“河”,在唐代是指黄河,后来因历史变迁及黄河改道,河南河北的界河变成了漳河。

其实,这漳河也不寻常。有史料介绍:漳河发源于山西长治,是一条古老的河流,总长度400多公里。

在西汉以前,漳河属于黄河水系,因水流湍急,且挟带大量泥沙,素有 ”小黄河”之称。后来,由于黄河多次改道,迁徙向南,漳河就转归了海河水系。

漳河上游有两条支流,一为清漳河、一为浊漳河。漳河的下游恰好经过河北省与河南省两省的边界,一直流到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境内,与卫河合流,进入海河。

由于漳河的下游大致沿河南省、河北省两省的边界一路东行,因此漳河已经取代了黄河,成为河南省、河北省两省的分界线。

河南河北的“河”容易解释清楚,但广东广西的“广”则有些费解。因为“广”既不是山,也不是河。

山东山西的山是指哪座山 山东山西的山是指哪座山(山东山西的山是指哪座山) 生活

如果仅从字面理解,“广”作为形容词,意思是宽阔、远大。依《说文》,“廣”指堂皇宫殿的大屋,是一种有顶而没四壁的大殿,四通八达,极为宏远;广(廣)字再引申,就是形容面积、范围的宽阔,如;广场,宽广,广阔等等。

如果用字意来解释广东、广西的省名,显然说不太通,也不是那么回事。

那么,这“广”在这里是啥意思?说来可是有点人文历史。

广东广西合称“两广”,古时同属岭南地区,在清代还专门设有“两广总督”的官职。

古文献对长江以南沿海一带地区,常统称为“百越”、“诸越”或称“南粤”。直至近代,两广仍然称“两粤”。广西属百越的一部分;民国以后“粤”字成了广东省的简称,广西则称为“桂”。

广东和广西的词条解释都说:“两广以广信为分界,广信之东谓广东,广信之西谓广西。”

这“广信”是啥意思,它有何来历?查典翻史可知,广信两个字来头真的不小,它取自汉武大帝的诏书。

在遥远的公元前204年,秦朝将领赵佗攻城拔寨建立了南越国,号称“南越武王”。待传到汉武帝那个时候,南越国发生了内乱,汉武帝趁机发兵讨伐,于公元前112年灭了南越国。

收入版图之后,为了有效治理南越国,汉武帝将南越国分成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九个郡,并下诏:“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要让岭南地区百姓心悦诚服。

汉武帝下属官员于是从武帝诏书“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中取出“广信”二字,将岭南的苍梧郡治地命名为“广信县”。

于是便有了“广信”这一古县名,也令“广”由此在那里落地生了根。

而广信地处漓江,贺江和西江的交汇处,交通极为便利,一度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对接点。

此后三百多年,广信一直都是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广信”的称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到了宋朝,皇帝以广信县为分界点,将岭南一分为二、广信县以东称为“广南东路”,以西称为“广南西路”,简称广东、广西。

从这一历史演变来看,广东和广西中的“广”,就是指的“广信县”。

再后来,广信在岭南中心的地位渐渐被其他城市取代,,广信县的名字也逐渐被历史长河所淹没。

山东山西的山是指哪座山 山东山西的山是指哪座山(山东山西的山是指哪座山) 生活

据介绍,元朝地方行政制度分省、路、府(州、军)、县四级,另外还有道,是省以下、路府之上的承转机构。当时广东省境分为广东道和海北海南道。广东道道治在广州,海北海南道道治在今雷州。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朝廷改广东道为广东行省,并将海北海南道改隶广东,广东成为明朝的十三行省之一。过去长期与广西同属一个大区的雷州半岛、海南岛划拨广东统辖,广东省区域轮廓自此基本形成。

清朝初承袭明制,地方行政机关分省、道、府、县4级,但将明时的布政使司正式改称为省。“广东省”名称正式使用,所辖范围与明广东布政使司大致相同。

古县“广信”的旧地,据说就在现今的广西梧州、贺州与广东封开一带。

也是因为广信县中的“广”,才有了著名的广州。而广州的出现,还先于广东和广西,早在三国时期就出现了“广州”这个地名。

公元225年,东吴皇帝孙权把交州一分为二,对合浦郡往南包括合浦郡还称交州;往北称为广州,管辖四郡,治所在番禺。

罗勒啰嗦说了半天,无论久远的西汉广信县、三国时的广州,还是北宋的广南东西路,到后来的广东广西,这里面的“广”字,皆来源于汉武大帝金口玉牙的九字诏书,“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

如此而论,广东、广西的“广”字,原来是皇上封的。

衷心感谢各位朋友阅览《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欢,可点击“订阅”或“关注”。我们共同赏析历史趣闻,回忆历史往事…(声明:文中参考资料和配图均源于网络)